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帶一路”區域新合作的構建

http://www.CRNTT.com   2015-10-21 07:23:01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新戰略,“一帶一路”對國家和社會的相互協調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帶一路”涉及貿易、金融、投資、能源、科技、人文、海上合作、交通和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地理上則涵蓋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不僅具有豐富的經濟合作內涵,還具有一定的地緣考慮。目前,“一帶一路”已經從頂層設計進入務實合作階段。在今後的“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需要進一步細化與沿線國家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採取差異性策略予以應對,做到區別對待;需要區分沿線不同國家的內部制度,將市場細分和受眾分析做得更加細致。

  開展多領域的多元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金波文章表示,構建“一帶一路”,首先要處理好與現有合作機制、合作平台的關係。著眼於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和全球經濟治理的最新變化,中國有必要以現有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為基礎,以貿易投資便利化和互聯互通為兩翼,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在經貿、投資、金融、人文、教育、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基礎設施、海洋經濟、能源資源、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合作,走出一條共同發展之路。以互聯互通為基礎的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合作機制,以產業園區為載體的產業合作機制,以海洋的聯通性、流動性和廣布性為基礎的海上合作機制,以貨幣互換和基礎設施融資為代表的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等,均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開放、多元合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空間、活力和可持續性。

  延續、升級與東盟的合作

  文章分析,“一帶一路”並非從零開始,而是現有合作的延續與升級。東盟的地緣禀賦特殊,歷史上曾在古老的“海上陶瓷之路”占據重要位置。在未來的“一帶一路”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東盟參與合作的意願依然非常重要。客觀而言,在當前東亞二元格局和亞太區域治理機制碎片化的背景下,東盟作為東亞合作“中心地位”的地區國際關係條件並未完全喪失。這或許意味著,至少在東亞合作中,東盟發揮功能性中心或地區合作平台作用的外部條件依然存在。中國和東盟有必要以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為契機,以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基礎,繼續深化和擴大與東盟國家的務實合作。

  未來一段時期,在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和RCEP的制度性框架下,預計2020年中國與東盟間貿易額將擴大至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將達1500億美元。同期,隨著中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由外需拉動向內需驅動的轉型與升級,預計中國將從世界各國進口約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則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將由地區公共產品的消費者,轉型為地區公共產品、尤其是經濟類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這一歷史性的轉變或許才是中國構建“一帶一路”的真正要義所在。至少就中國與東盟關係而言,RCEP等機制性安排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不僅會對東亞/亞太區域生產網絡的完善和提升、地區統一市場的構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還會為中國與東盟的經濟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賦予新的內涵,奠定新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