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兩岸專家共聚廈大 探討日據時代台灣文學

http://www.CRNTT.com   2015-10-30 00:07:33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廈門10月30日電(記者 臧涵)為紀念台灣光復70週年,探討日據時代台灣人民的抵抗精神和民族意識,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台辦《兩岸關係》雜誌社等主辦的“台灣新文學的抗日意識和原鄉情懷——紀念台灣光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29日在廈門大學舉行。

  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建發在開幕上表示,本屆研討會的主題“台灣文學的抗日意識與原鄉情懷”,不但契合兩岸文化發展新形勢的需求,能夠深化兩岸文教領域的深度合作,同時反映了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意旨。

  “配合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和紀念台灣光復,本研討會旨在共同探討台灣日據時代產生的一大批具有抵抗精神和民族意識的作家作品,從文學角度來挖掘台灣人民堅守中國屬性與愛國愛鄉情懷,對糾正‘台獨’史觀、深刻理解台灣人民歷史遭遇和心態、增進兩岸同胞的歷史連接和國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李建發說。

  對此,《兩岸關係》雜誌社社長、總編輯汪舟表示同意,他提到,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是人民心靈的寫照。在50年日據時期,台灣文壇產生了一大批充滿抵抗意識、深懷祖國情愫的作家,近代愛國詩人有丘逢甲、許南英、洪棄生、林幼春、連雅堂等,新文學作家有賴和、張我軍、楊守愚、陳虛穀、楊逵、朱點人、呂赫若、張深切、王詩琅、葉榮鐘、吳濁流等,群星璀璨,他們用文學作品揭露殖民統治的殘暴,反映台灣民眾的疾苦,抒發心向祖國的深情。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表示,台灣社會經過特殊的歷史變遷和發展遭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社會狀況。這幾年來,台灣在“個性”方面發揮了很多。“但是,我們是一個整體,要有公共的意識,除了張揚個性的方面,我們要知道共同的價值在哪裡,今天這個會不僅有文學方面的專家,還有社會、經濟等領域的專家和學生,他們聚集在一起,是個多方面的交流,是個好的機會,對於更加全面地了解台灣歷史很有幫助。”

  另外,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藍博洲提到,1895年4月17日,甲午戰敗的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因為台灣的割讓,於是就有了台灣問題的產生。因為突然遭棄而生的“隱痛”,原來只有地方意識的台灣人民的祖國意識與棄兒意識(孤兒意識),也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有了此起彼伏的發展。

  “兩岸學者研討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就是要挖掘、弘揚台灣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兩岸同胞,了解台灣先輩抗日鬥爭的史實,從共同的歷史記憶中,深刻體認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圓‘中國夢’。”最後,汪舟提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