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側改革重點是推動要素效率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6-04-04 08:28:10  


 
  一是通過教育深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和延伸中國產業的競爭優勢。改變忽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專科教育,偏重高學歷教育的失衡現狀,進行大規模的農民工培訓和素質提高工作,以及注重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以適合未來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匹配之外,還要實現勞動力升級與轉型匹配。二是通過健全良好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市場經濟運作中的 “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的一致性和排他性規則”,構建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的合理機制。三是通過社會、養老等保障制度安排創造新的儲蓄源泉,以及通過勞動力市場制度安排,擴大人口老齡化時期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存量。

  第五,全面加大公共產品供給,打造良好的要素環境。從未來的政策著力點看:一是大幅提升生產服務性要素的供給能力。由於中國生產性服務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必須通過外部進口先進的生產者服務來滿足國內不斷上升的高端生產性服務要素需求,增強信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大幅提升服務消費的比重,促進消費升級。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例如: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娛樂三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比重從1985年的12.8%上升到2013年的34.1%。估計到2020年這個支出占比有可能提高到40%—45%,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大頭。三是大幅增加對服務類公共產品投資。建立服務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機制。通過PPP等形式,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信息等領域的社會投資。四是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著力打破服務業領域壟斷。破除推動服務業的行政壟斷,推動監管制度創新,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

  同時,要加大對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投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環境生態惡化仍是制約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必須高度重視對生態資源環境的投資。應加快天然林保護區工程、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農業、漁業、林業、製造業、交通、水和廢物管理的綠色投資,實現向低碳、資源有效利用的綠色經濟轉型;推進能源革命,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加快大型水電站、太陽能電站的建設,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的發展;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廢舊商品回收、再製造產業化、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等循環經濟工程。

  最後,立足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全面提升中國產業價值鏈。未來全球產業競爭將是價值鏈上的競爭,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工業4.0”浪潮,以及國內傳統比較優勢流失等多種挑戰,中國必須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推動產業結構和價值鏈全面升級。

  一是應加大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投資,促進價值鏈全面升級。中國製造業的過剩產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環節,而高端製造業產品則嚴重供給不足,裝備製造、船舶、汽車、鋼鐵、建材、石化等九大主體製造業均是如此,這就構成未來的巨大投資空間和增長空間。所以,要把製造業發展重點逐步轉向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大幅提升中國製造業創新研發的投資強度。

  二是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增強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控制力。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要提升對全球資源和經濟的控制力,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就必須培育一批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定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支持企業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級生產要素,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政府除了財稅、金融、貿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之外,應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設立相應的貿易促進機構,為企業搭建國際貿易網絡提供綜合性服務平台和境外貿易合作區建設。三是著力增強零部件以及裝備製造業,增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品進口大國之一。在最大限度促進零部件進口技術溢出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加強零部件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提升中國本土企業的零部件生產質量和工藝,走出中國核心零部件過分依賴國外的困境,突破“為出口而進口”的被動貿易模式。

  四是必須牢固確立“製造立國”理念和政策導向。倡導“工匠精神”,把活兒做精、做細,提高附加價值比重,促進產業內分工發展,通過“強基工程”,以《中國製造2025》戰略為核心和重點,全面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水平。同時,可以借鑒日本等國的成功經驗,全面實行加速折舊政策,此舉相當於向企業減稅,推動製造業開展廣泛的、持續的技術升級改造投資,促進設備更新、擴大投資需求的多種效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