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汪毅夫:“哀其無奈”的輓詩

http://www.CRNTT.com   2019-04-05 00:02:46  


汪毅夫(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作者 汪毅夫) 台灣詩人許南英《輓友》詩有題注曰:“有台友某者,為台名宿,家亦小康。中壬午鄉榜,有正人君子之目。自台讓地後,某不舍家產,首先回台,請入日籍。鄉人鄙之,日人亦有貶詞焉。積產數萬,子女尚未婚嫁。聞於己酉九月病故,不禁為之慨然,率筆成此”。其詩(並注)曰:“疑是傳聞尚未真,斯人尚有二年春(友嘗自言是老僧轉世,壽有六十九,今年六十七而歿)。半生書癖兼錢癖(友自言生平第一愛讀書,第二愛積錢),末路清人又日人。一室有戈遺子女,九原無地葬金銀。老僧自念南無佛,懺悔紅塵未了緣”。許南英對亡友的悼念可用“哀其無奈”概言之,哀其生前、身後之種種無奈也,包括其因“請入日籍”而遭鄉人鄙、日人貶。  

  許南英詩中這位“台友某者” 、“台名宿”、“壬午鄉榜”舉人就是人稱“蔡老夫子”的蔡玉琳(1843—1909)。老蔡字國屏,號春岩 ,台南人。長年以授徒為業,門下多俊秀,如汪春源、謝雪漁等。著作有《叢桂堂詩鈔》。許南英所記“自台讓地後,某不舍家產,首先返台,請入日籍”的故事宜有說焉。  

  1895年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約之第五款規定:“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徏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約之第十一款規定:“定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汪按,亦即公元1995年5月8日),在煙台互換”。於是,換約後兩年的1897年5月8日成為“台民去留”的最後期限。愈期仍留居台灣者即被動失去中國國籍並取得日本國籍。然而,我們從王學新編譯的《日治時期籍民與國籍史料匯編》(台灣文獻館2010年10月版)可知,日據台灣當局在1897年5月8日以後仍然受理所謂“漏籍”者(其中不乏台灣名人如林季商、盧德祥等人)的“入籍申請”,蔡玉琳應是其中的一例。     

   在日據時期的台灣、在台灣的日據時期,同被動取得日本國籍一樣,主動“請入日籍”往往也是事出無奈。作為內渡大陸的台灣詩人,許南英一生積積抗日,1895年率義軍抵抗日本侵略軍直至台灣全島淪陷。他怨的是腐敗無能的清廷,恨的是罪惡滔天的日本侵略者,對亡友、對台灣人民特殊的歷史遭遇則感同身受,完全理解、也相當同情。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