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民粹主義的演化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民粹主義在台灣或可稱為一種“大聲公眾”的政治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林紅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大聲公眾”的政治——台灣民粹主義的辨識、演化及其顯性後果》,作者認為:台灣民粹主義的辨識涉及現象與概念問題,既要放到台灣政治發展的進程中進行歷史性考察,也應還原到台灣社會與政治的內在衝突中進行結構性考察,因此歷史社會學的分析路徑至關重要。在台灣,民粹主義或可稱為一種“大聲公眾”的政治,它的進階之路經歷了準備、合作、爭奪與更替等四個重要階段,展現了民粹主義深嵌台灣政治生活的全過程。而在經歷了近40年民粹主義政治的侵擾後,台灣社會正面臨一系列破壞性後果,如民主政治出現異化、政黨格局面臨解構、兩岸關係不確定性增加等。文章內容如下:

  民粹主義是台灣地區政治生態的一個重要面向,是觀察紛亂躁動的台灣政局的獨特窗口。自解嚴以來,台灣社會因選舉與黨爭而高度政治化,因藍綠分野而嚴重割裂,尤其是出現了一種對社會公共議題高度關注並無法停止大聲爭辯的“大聲公眾”〔1〕。在台灣,所謂“大聲公眾”既是自由化、民主化的產物,也是政治精英謀劃、操弄的結果;它既是廣場、街頭與大眾傳媒上爭先發言的具體民眾,也是一種關於公共生活的政治隱喻,意味著眾聲喧嘩的民粹主義政治的出現。民粹主義在台灣有著巨大的政治能量,不僅在野黨為爭取政治資源與政治機會而利用“大聲公眾”製造“噪音政治”,而且執政者為確保合法性和擊敗對手,也常常依賴民粹主義的政治策略。要認識台灣民粹主義及其與政治實踐的複雜關係,有必要從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問題開始。

  一,台灣民粹主義的界定與辨識

  一直以來,西方學界對民粹主義問題進行過非常廣泛的研究,雖然仍然缺乏足夠的共識,但是依託多年研究所建構的認知規範和知識體系,西方學者不僅解析了西方內部的民粹主義現象,也對非西方國家與地區是否存在民粹主義的問題進行了裁定。一部分學者(如保羅·塔格特等)專注於西方內部的政治分析,認為民粹主義現象衹存在於民主成熟的西方國家,非西方世界缺乏相似的歷史經驗、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而不存在民粹主義。而另一些學者則將民粹主義也用於理解拉美、亞洲甚至非洲的社會政治現象,如以塞亞·伯林認為民粹主義發生於正在經歷或即將經歷現代化過程的不同社會之中,是指具有不同觀點的人設法以大多數人的名義說話。〔2〕愛德華·希爾斯力圖以民粹主義為工具推進一種明確的比較研究,認為民粹主義的產生是由於出現了全球化的知識團體。〔3〕卡斯·穆德則認為在民粹主義的三個主要地區(北美、歐洲和拉美)之外,其他地區也可能出現民粹主義現象,“在發展中的民主政體中,尤其是東南亞、中東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民粹主義正在成長,雖然民粹主義者在東南亞的事業相對短暫和不成功”。〔4〕這些學者認為民粹主義現象無所不在,是一種普遍性的政治經驗,任何形式的政治體系都可能出現民粹政治的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