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重新評價施琅統一台灣的重要性

http://www.CRNTT.com   2020-02-22 00:06:08  


 
  1664年8月,鄭經廢東都稱號,以“東寧”稱全台灣,並以“東寧國王”自稱,在與清廷大臣的書信中,還自稱“建國東寧”。康熙派重臣招撫鄭經,鄭經居然拒絕清廷所許的“八閩王”及“沿海各島”招撫條件,聲稱:“不佞(鄭經自稱)亦何慕於爵號,何貪於疆土!”公然宣稱“啟國東寧”,與清抗衡,要求彼此“互市通好”,儼然以“外國”自居,稱“台灣非屬中國版圖”,“今日東寧,版圖之外另辟乾坤……又何慕於藩封,何羨於中土哉!”鄭經已經完全背叛了其父鄭成功所宣導的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宗旨。

  1667年、1669年,清廷又兩次派人到台灣議撫,鄭經均堅持“照朝鮮事例”,和議均未成功。康熙為了招撫鄭經,以和平的方式統一台灣,前後用了20年的時間,進行了七次招撫,不斷做出各種讓步,甚至最後給予“鄭氏”以高度自治之禮讓,但鄭經卻得寸進尺。1683年5月,康熙皇帝就此發佈上諭稱:“台灣賊皆閩人,不得與琉球、高麗比。如果悔罪,薙髮歸誠,該督撫等遴選賢能官前往招撫。或賊聞知大兵進剿,計圖緩兵,亦未可料,其審察確實,倘機有可乘,可令提督即遵前旨進兵。”⑤康熙皇帝明確指出台灣人都是福建人,當然也就是中國人,台灣自然不是如琉球、高麗一樣的外國。於是清政府與台灣鄭氏的矛盾,也因之由抗敵質變為維護國家統一的鬥爭。

  施琅將軍向康熙帝上了著名的《邊患宜靖疏》和《盡陳所見疏》,堅定了康熙帝剿台的決心。施琅也曾兩次領軍征台遇風不順。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命其“相機進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台的部署準備。施琅一到任,隨即積極督造戰船,訓練水卒,籌措一切征台事宜。鑒於以往的教訓,施琅把選擇出兵的季節、時間、風向等條件作為一件大事,派專人查閱氣候資料,並進行了海情和風向、風力的實地觀測,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施琅將軍當年在京師時醞釀成熟的“因剿寓撫”之策,得以付諸實施。他提出“我軍暫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使其不戰自潰”作戰方案,邊整軍備戰,邊對台灣鄭氏集團展開和平攻勢。在施琅將軍以戰逼和策略面前,鄭克塽不得不宣告無條件歸順大清。施琅將軍雖以武力開始,卻是以和平方式統一台灣,主要與他實施的統台方針有關係。

  馬英九曾言“中國歷史上分合都靠戰爭,兩岸正改寫歷史”。今天兩岸的現狀與當年“明鄭”時期十分相像,故海峽兩岸的研究者及相關單位都應當研究與借鑒施琅當年的“因剿寓撫”之策,以最包容的心態努力實現和平統一的實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