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

http://www.CRNTT.com   2021-02-08 00:04:33  


 
  中國自古以來以“天”為神,崇拜的是一種自然神,皇帝自命為“天子”,代表上天統治人間,他所統治的範圍就是“天下”。“天下”的核心區是“中國”,而邊緣地帶則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四方。中國與四方之間的關係,主要是一種文化關係而不是利益關係。中國文化的向外延伸,異族文化的融入,並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和平教化。中國文化還發展出了一種有別於西方國家體系的東亞國際體系,也有人稱之為“朝貢體系”或“華夷秩序”:即在東亞地區形成的以册封關係為紐帶的一種不平等的、但保持各國獨立的國際秩序。中國統治者以各國向其朝貢而感到滿足,得到的是“名分”;中國讓與各朝貢國大量的實際經濟利益,各朝貢國得到的是“實利”,各朝貢國也以接受中國的文化為榮,形成了一個大的中國文化圈,而這種狀態的形成並不是靠武力征服實現的。趙汀陽稱支配這種秩序的理念為“天下主義”。他說,支配英美文化的從來都衹有國家概念,從來都衹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它們的世界思維衹不過是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在世界政治問題上,中國古代的世界主義,即“天下”觀,才是唯一考慮到世界秩序和世界制度合法性的理論。⑩

  中國文明的這種發展史,特別是中國處理與外部世界關係的模式,與西方文明依靠武力征服與擴張形成了鮮明對比,為我們理解中國的崛起提供了一個不同於理解西方大國爭霸史的視角。而中國文明這種獨特的發展道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內在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是內斂性。首先,中國文化的起源地黃河流域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非常適於農耕,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東方是浩瀚的大海,北邊和西北邊是環境惡劣的沙漠戈壁,西南是難以逾越的高原,周邊惡劣的環境限制了人們對外界的探索;自古以來,周邊地區的文明程度遠低於中原,也增強了中原地帶人們的自足感。因此,特殊自然條件下的農耕文明使中國人沒有向外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及和平溫順的性格,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內斂性。其次,與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論”不同,中國文化認為人在天地之間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幫助,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要致力於內在的道德完善,“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⑪道家主張人的本性應該在自然中尋找,把外在的自然內化為人性,要求取消人的主觀能動性以順乎自然;印度佛教本來強調通過對佛的信仰向上向外追求彼岸的外在超越世界,在傳入中國後也主張“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這種主張內在道德修養,而不是對外的征服的文化特性,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內斂性的另一個方面。

  二是中庸之道。中國文化中和平的性格是傳統文化中庸精神的體現。中庸精神備受儒家推崇,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這裡,中庸精神不僅是一種思想方法,還是一種道德規範。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中道觀更加具有消極退縮的色彩,倡導“柔弱之道”和“不爭之德”,老子一再強調“不敢為天下先”、“不以兵強天下”等等,主張避開鋒芒仇怨,以善心對待一切。佛教倡導的“圓融無礙”也是中庸精神的體現。這種中庸思想的流傳,對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了一種平和寬大的精神和以德報怨的品格,這使歷史上中國在與異族的戰爭中往往是抗戰禦侮,軍事戰備主要用於自衛而不是侵略、壓迫和吞並弱小民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