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融合發展的時代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21-11-22 00:13:12  


 
  疫情影響對不同的產業影響高度分化,不僅表現在產業增長潛力上,也表現在勞動力的跨行業流動加速上。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多要素間形成更為複雜、彈性和動態的關聯性。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催生出“雲”會議、“雲”貿易和“雲”協定這些新的快速響應機制,挑戰了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地緣政治和經濟地理長期塑造的既有“核心-邊緣”結構,出現“去中心化”趨勢。這一結構特徵將在未來長時間內影響全球治理中國家間的傳統權力結構分配關係。全球治理面臨更多樣性的治理主體多樣性和目標多元化,同時治理中的協調成本也會顯著增加。全球治理改革中面臨著“全域”均衡和“局部”均衡的多重約束,危機響應的機制需要更為迅速。

  二、解決“台灣問題”將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中國範式

  當前,發達國家普遍面臨保護主義、分裂主義和反智主義叠加的巨大挑戰。這些發達國家政府和政黨是否對全球治理改革能保持理性客觀和冷靜克制的態度仍存在巨大變數。全球治理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拐點。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在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期間已經完成了其自身從“調停人”到“危機製造者”的角色轉換,嚴重侵蝕了全球治理改革成果。美國視“台灣”為其在亞太地區利益的核心因素,要始終為美國利益服務,其“自由貿易帝國主義”的根本特徵並未改變。我們知道:在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的環境中,地緣政治、經濟地理和現實主義是發展的決定力量。在歷史上,人口過剩、商品過剩和資本過剩與帝國主義相連。② 美國藉由“實體清單”、拉小圈子和“長臂管轄”,向其他國家“兜售”政治意識和過剩資源並從中牟利的國家行為,這種行為不再以其國內政黨偏好為根本出發點。美台之間在科技產業不斷的“排他性互動”行為也擾亂了全球價值鏈運行的市場邏輯。這終將損失掉世界經濟的淨福利。其他一些國家的“選邊站”策略也處於自身現實利益考量。2015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Shahar Hameiri撰文指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魅力”出於商業目的而非政治目的;因此應利用對中國不斷深化的援助、投資和貿易關係來實現自己國家的內外政策目標。③

  當前,中國已邁入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階段,中國創造性地解決了貧困問題,實現中國國內富起來的目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更需要在國際舞台上參加全球公共事務和公域治理。面對外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時,構建起兩岸融合發展的韌性治理模式,有效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將為中國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塑造新的大國形象提供中國經驗和範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