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需闡釋

http://www.CRNTT.com   2022-06-25 00:04:40  


 
  當然,“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曲解和污名,主要原因在於台灣當局敵視大陸,對大陸提出的任何關於兩岸統一的方案,都會有意加以曲解和污名。而污名和曲解的人,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無知者,一類是有政治目的的政客。〔7〕儘管如此,其被曲解,也與我們對“一國兩制”的宣傳和研究有一定的關係。〔8〕例如,適用於台灣問題的“一國兩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於適用於香港和澳門問題的“一國兩制”的。對於二者的此種區別,就需要在對台工作中加以精準闡釋,消除誤會,從而有利於提高對台宣傳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所以,對台方略要有效,要發揮作用,除了要有針對性,能高度適合台灣問題的特殊性,精準有效的宣傳同樣重要,甚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由於“一國兩制”是針對解決台灣問題而設計的最重要方案,對其的精準闡釋無疑就特別重要。而要做到闡釋“精準”,可能就需要注意如下兩點:(1)闡釋既需要注意一致性和連貫性,又要注意其相應發展,既要將有關“一國兩制”規定的不同文件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解讀,通過解讀,確保不同文件最基本含義的一致性和統一性,又要注意不同階段的細微變化,以及此種變化所體現的內涵,同時,還要確保相應變化不能偏離其最基本的含義;(2)闡釋不僅需要重視國內文件的統一性,同時還需要適度考慮國際立場,尤其是相關國際組織的立場與實踐,唯有如此,相關闡釋才更全面,更具有說服力和權威性。

  基於此,本文聚焦於“一國兩制”精準闡釋問題,從兩個角度展開討論:第一個角度是“一國兩制”的歷史演進角度,第二個角度是國際法院的角度。

  一、“一國兩制”的演變及其含義的闡釋與發展

  “一國兩制”從醞釀提出到成形,再到不斷發展,先後經歷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其中,毛澤東時期是初步醞釀時期,鄧小平時期則是正式提出時期;江澤民、胡錦濤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完善了;習近平總書記則在此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一國兩制”理論,豐富和擴展了其內涵。在這個過程中,“一國兩制”既維持著核心內容不變,同時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毛澤東:初步醞釀時期

  台灣問題最初是準備通過使用武力的方式加以解決的。但朝鮮戰爭使得使用此方式面臨重大困難。在此背景下,毛澤東形成了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一綱四目”。〔9〕“一綱”即指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則指:⑴台灣統一於中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委於蔣介石;⑵台灣所有的軍隊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⑶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⑷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