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應構建世界新型禮治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22-09-17 00:08:27  


 
  遜尼派文明缺乏公認的核心國家,可能進一步分化為一些亞文明:埃及與沙特為代表的阿拉伯文明,印尼與馬來西亞為代表的馬來文明,孟加拉國與印度西孟加拉邦所代表的孟加拉文明,土耳其為代表的突厥文明,巴基斯坦旁遮普語地區、印度旁遮普邦與哈里亞納邦所構成的旁遮普文明。這些次級文明的人口在1~5億之間,它們以宗教、語言、血緣、歷史記憶等為紐帶,日益抱團,從而成為第二方陣的事實成員。

  在文明競爭長周期內,各大文明體都會形成自己的世界秩序主張,而且倡導並致力於構建具有自身文明特色的地區與全球秩序。

  三、新型禮治秩序:文明競爭時代中國崛起的外交方略

  對崛起中的中國來說,應該倡導與構建基於中華文明的“新型禮治秩序”。這個體系的主要特徵是:以禮為主,以(國際)法為輔;這是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圈層結構,其主要影響力在亞歐大陸東部及其周邊島國,加上數量有限的非周邊國家;這個體系是開放性的且與現有的國際體系相兼容。主要原因是:

  第一,新型禮治秩序必須基於對歷史上的天下體系的現代性改造,拋棄一些過時的成分,吸收其他文明的一些積極成果。但新型禮治秩序的文化依歸衹能是中華文明。而傳統上,中華文明的主幹是道儒釋,道家側重人與自然關係,佛家側重人與內心關係,儒家側重人與人的關係。漢代以降,中國構建起以儒家為主體、吸收道家等各派主張的價值觀體系,民間層面基於“三綱五常”構建起宗法社會,國家層面基於天人感應、家國同構、五服、大一統等理念構建起天下體系(或曰華夷秩序)。無論是民間層面的人際關係處理還是國家層面的天下治理,道德倫理與行為準則都遵循“禮表仁裡”,即“立於仁,行於禮”。

  近代以來,中國被拉入基督教文明主導的民族國家體系,在器物層面效法基督教國家,致力於國家的現代化。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並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制度層面,實現了對國民的高度組織化,完成了與現代性相適應的社會分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在觀念層面,也吸收了主要由基督教國家創造的現代文明的大量內容。但在人際關係處理與國家治理上,“禮表仁裡”依然具有強大的力量,深刻影響著民眾的道德倫理與國家行為。在處理對外關係上,中國固然重視以國際法為標誌的國際規則,但更為重視國家間關係的“禮尚往來”,因此,對於一些國家及其領導人的對華“無禮”行為,通常會做出強烈的反應,並採取強力的反制行為。對方一旦調整了對華態度、修正了“無禮”行為,中方也會及時調整自己的反應與反制,讓雙邊關係回到“以禮相待、友好往來”的軌道。

  第二,歷史地看,中華文明是一種區域文明,其主要影響力在中國及其周邊。未來,這種局面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原因在於,中華文明缺乏全球擴展的基因。也缺乏變成全球性文明的歷史機遇與客觀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