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故宮》:絕世珍寶的記憶與鄉愁

http://www.CRNTT.com   2009-01-21 11:49:13  


 
  文物背後的鄉愁記憶

  70餘年對於古物來說,不過是其存世時間中短暫的一段,而對一個人來說,卻幾乎是漫長的一生。文物顛沛流離的背後,塵封著守護者們深切的悲歡離合和鄉愁記憶。在採訪《台北故宮》總導演周兵、總撰稿胡驍和書法分集導演祝捷的過程中,幾個親歷文物遷台者的名字被反覆提及,莊嚴便是其中之一。

  從1933年開始,在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工作的莊嚴就帶著家眷,跟隨故宮文物一路南遷,最後護送60餘萬件文物抵達台灣。

  “當時好多人走的時候,老婆孩子都沒帶。莊嚴到台灣以後,並沒有直接到台北,先在台中安頓,他們家裡當時買的全是最簡單的家具,隨便找一個破屋子,因為他們想著隨時準備回去了,凳子是竹編的,扎起來那種。”通過片中的採訪,祝捷對這位書法家的經歷幾乎已經稔熟。

  文物抵達台灣後,在台中霧峰鄉的北溝停留了15年,莊嚴也在北溝陪伴了整整15年。儘管條件艱苦,他和一同赴台的專家們依然保持了中國文人樂天知命的精神傳統。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細節是,那時莊嚴領頭組織了一些活動,類似於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自制一些道具,在溪水邊作詩飲酒……

  從護送文物抵台到退休的20年間,他始終與文物不離不棄,從主任、古物館長,一直升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在一篇自傳文章中,他寫道:“自從宣統出宮,我便入宮,當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維護民族文物國家重器的老宮人……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跨進故宮當事務員那一天開始,一直到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由副院長職務上退休為止,前後45年,始終不曾離開故宮一步,自嘲是‘從一而終’,亦不過甚。”

  1980年,莊嚴在台北過世。祝捷所在的團隊採訪到了他的兒子莊靈,“他說父親臨死時有兩個遺願,一個是三希堂,有一貼(《快雪時晴》)在台北,兩貼(《中秋帖》和《伯遠帖》)在北京,他希望這‘三希’有朝一日能重歸一處,但是現在沒看到;還有一個就是有生之年沒能把他帶走的這些文物帶回來 。”

  “我們找到了一段莊嚴的影像資料,你會發現那個老頭最後還是一嘴京片子,因為他是北京人。看到那個畫面,聽到那個聲音,你就會突然覺得,這個人雖然回不去了,但是他有些東西是改不了的,這些東西往往特別打動人。”談起這段,祝捷唏噓不已。

  同樣讓人心生感嘆的,還有片子裡提及的梁廷煒一家:父親梁廷煒和兒子梁匡忠解放前都曾是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隨文物一路遷移又折回南京。解放前夕,梁廷煒被指派護送文物到台灣,梁匡忠則留在南京看守剩下的文物。1949年元月,父親梁廷煒登上了赴台的輪船,帶走了母親和兩個弟弟,還有梁匡忠的長子梁峨生。沒想到此別竟成了永訣。上個世紀80年代,當梁匡忠輾轉得到台灣家人消息時,父母都已過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