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单忠东:宏观经济政策三大失误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7 07:22:57 |
(二)遭受冷落的民間資本。 相對于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國家對民間資本的放開和扶持,却晚了至少十年的時間,且一直存在質疑、爭辯和政策的反復。改革開放之後,對于自發成長起來的私營經濟,不僅在政策上一直存在禁區,而且在理論上也貫穿著激烈的爭論,直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對于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鼓勵他們發展”,才正式從理論上闡明了個體、私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 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直到進入21世紀,圍繞著姓“資”姓“社”、私營企業主能否入黨以及民營企業家“原罪”等問題,關于私營經濟和民間資本的爭論仍在繼續。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持續的資金支持,民營企業往往成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最大和最直接的犧牲品。2003年以來,國家幾次大的宏觀調控雖然幷不是針對民營企業,但由于未能注意到政策的差异性,使得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受到了很大打擊。 直到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經濟36條”),一些壟斷行業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民營經濟才真正從規則上取得與公有制經濟公平競爭的機會。但是從政策落實的角度來看,直到今天,民間資本依然處處遭遇“玻璃門”。在市場准入、企業融資、財稅政策以及土地使用等多個方面,依然遭受著不公平的待遇,要真正實現“國民待遇”,依然任重道遠。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這種負面因素下,民間資本仍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近五年的年均增長率高達53%,大大高于國企與外企的增長速度,成爲我國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可以想像,給與民營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的騰飛。 (三)壓制民間資本必然帶來效率的損失。 事實證明,中國的民營經濟是極具發展活力和運行效率的經濟組成部分:由于處于市場經濟的最前沿,所以能敏銳地感受到市場的變化幷作出反應;由于經營活動不受外界和上級的干擾,所以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决策的迅速性和有效性;由于扎根民間、土生土長,所以對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的情况比任何人都更爲熟悉……更爲重要的是,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在市場上産生了“鮎魚效應”,民營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競爭效應,極大地激發了國有資本和外來資本的運行效率。事實證明,越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越高;越是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其活躍程度和發達程度也越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壓制民間資本必然帶來效率的損失,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應該吸取的重要教訓。 綜上所述,過度懼怕通貨膨脹、過度懼怕經濟過熱以及開放民間資本過度遲緩,可以被看做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宏觀經濟政策的三大失誤。但改革畢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只有經歷一次次失誤甚至失敗,才能摸索出正確的發展方向。目前蔓延全球的國際經濟危機,恰恰爲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和經濟格局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時機,“亡羊補牢,爲時未晚”。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