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中評社台北論壇:軍事互信如何起步

http://www.CRNTT.com   2009-03-29 00:16:08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
與會者合影。
  中評社台北3月29日電(記者 鄒巧韻)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台灣戰略學會邀請台灣戰略學者,昨天下午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論壇,研討“海上安全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問題。

  論壇由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王崑義主持,評論員有“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教授洪陸訓,前“國安會”諮詢委員翁明賢,前“國安會”諮詢委員陳文政,前“國安會”諮詢委員、前台聯黨主席蘇進強,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

  王崑義說,最近南海、東海的主權爭端又起,我們應思考海上安全是兩岸各自的安全,還是屬於兩岸的共同安全?如果是共同安全,就應該從信心建立措施(CBM)開始。因此,今天的論壇很有意義。

  洪陸訓表示,台灣海上安全與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可相輔相成,從去年“胡六點”的宣誓、與馬英九在“國防”政策中正式的推動,可知雙方領導人有最初步的共識,兩岸官方都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意願。目前軍事互信機制建立問題重重,根本因素在於政治互信不足,仍把對方視為假想敵。他建議台灣的戰略思維,在安全認知上,採取針對性軍力建設做有效的嚇阻;另一方面,也應把握此和平發展的機遇,以非戰爭性的軍事行動為“國家發展”的目標。

  蘇進強表示,海上安全方面,兩岸應該有些合作,現在研究這個問題也正是時候。他說,海上安全重要性無庸置疑,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若能建立,樂觀其成。但至今只見宣示性的政策,不見行動,兩岸互信不足、各有盤算。由於兩岸戰力不對等、資訊不對等、制度不對等,台灣不能一廂情願;認為北京要主動釋出具體善意,在和平且平等互惠原則下循序漸進,尊重台灣的民主發展與制度,給台灣適度的國際生存空間。

  翁明賢指出,要先釐清兩岸軍事互信是為了軍事目的還是政治思考?當戰略主軸清楚,才能擬定配套辦法;台灣方面不僅要具體授權組織、擴大參與,也要經驗傳承。就當前情勢,兩岸軍事互信發展應該如同ECFA模式,先簽架構再談內容;軍事議題牽涉廣泛,兩岸更可以跳脫框架,建構更高層次的新理念,舉辦“兩岸安全論壇”建立互信,以體諒、理解作為基點,累積可行性。

  陳文政認為,兩岸談軍事互信機制建構,雙方軍方對此議題都很保留;相互猜忌是信心建立的天敵,過度期待是信心建立的障礙;加上國際因素,兩岸獨自解決可能性不大。而目前也非談判的好時機,雙方武力懸殊,台灣沒有談判籌碼;還是先回到基調,多磨合多溝通,國民兩黨要合作,軍界文人也要合作,有共識基礎自然容易水到渠成。

  張百達認為,建構兩岸軍事互信要由易而難做起,例如建立海上通報機制、海事人道救援等政治敏感度較低的議題著手;軍事互信目標也不必要訂太高,如建立海上熱線,是預防戰爭與意外瞬間升級。軍事上相對嚇阻,有助於雙方對話,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也不可鬆懈。在全球化過程中,兩岸應思考長期穩定路徑,階段性的政治妥協,無法當成中程政治安排,兩岸軍事互信持續進行,有助緩解兩岸緊張與對立,有利於政治對話環境。

  中評社副總編輯兼《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羅祥喜、台灣戰略學會執行秘書古明章等亦參加了論壇。 

  論壇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行。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