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警惕島內“文化台獨”思潮的回籠

http://www.CRNTT.com   2009-09-20 00:23:09  


兩岸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把握兩岸文化交流的主導權

  在現今兩岸的文化大交流中,務必警惕島內“文化台獨”思潮的回籠、回潮,絲毫不能鬆懈,與此同時,應該站在兩岸關係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大陸必須牢牢掌握兩岸文化交流的主導權。

  與民進黨時期大搞“文化台獨”形成強烈的對應,國民黨執政以來,馬英九在多次公開講話中表示要大力培養、展示、提升台灣的“軟實力”。所謂台灣的“軟實力”,用馬團隊的話來說,就是與大陸相比,在由地理位置、土地面積、自然資源、人口數量、軍事實力、經濟能量、國際影響等組成的“硬實力”方面,台灣位居下風;但在“軟實力”對比中,尤其是傳統文化與社會制度等方面,台灣具有一定的優勢。而所謂的“軟實力”,就是讓對岸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借助“軟實力”,尤其是文化交流,台灣可以在兩岸的交往、協商,乃至談判中,加大、加重自己的話語權,進而取得主導權與主動權。

  去年4月,馬英九在接受台灣“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文化是台灣的關鍵實力。台灣的教育水平、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明顯地領先華人世界,是台灣最大的資產”;“以文化創造‘和平紅利’,以藝文、思想、公民社會價值發揮燈塔效應”;“經由‘軟實力’達到與增加‘國防經費’相同或更大效果”。馬英九進而提出要推動“萬馬奔騰計劃”,4年內提供3萬個名額,用作島內外學生交流;強調擴大開放大陸學生赴台灣高校學習,是“一個計劃深遠的陽謀”,“如果20年後,大陸國台辦主任是台大畢業,這有甚麼不好?”從馬英九這一系列有備而來、內涵深遠的談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在兩岸交流交往中,台灣當局自始至終對文化交流看得很重,將其視為決不可鬆手的戰略領地,把它看作台灣不可多得,甚至是絕無僅有的王牌、命根子。

  在兩岸文化的交流中,我們要看到中華文化的根在大陸,大陸的優勢很多,底蘊很足,在整體文化實力中明顯佔優。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某些領域,比如精品文化型的國學在社會的傳播、普及;通俗文化型的大眾流行音樂在青年中的影響等方面大陸還較處下風。可借兩岸文化交流的東風,汲取養分,取長補短,迎頭趕上。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大潮,要大力提升大陸文化“軟實力”。對祖國的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光大,推陳出新,弘揚正氣,積極向上。要高屋建瓴、旗幟鮮明地以先進文化,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影響、感染、感動台灣同胞。

  近20年來,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隨機到有制,從低層次到高層面,走過的是一條曲折、多變、起伏之路。20年兩岸文化交流從暗到明,從冷落到熱絡,至今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的新氣象,碩果得來確實不易。

  由胡錦濤與連戰共同創建的國共論壇,從開創之初的單一經貿,逐步延伸到文化領域,可謂是文化與經濟交融的成功典範。去年12月在滬舉行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首次推出的“文化沙龍”引起轟動。著名大陸作家王蒙認為,“唐詩宋詞是中國心,中國菜是中國腹,文化交流就是推心置腹的交流”。上海著名學者餘秋雨指出,“只要兩岸一起努力,即使是金融風暴,我們也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最後存活”。台灣著名學者黃光男更是強調,“有五千年歷史連接兩岸血脈,中華文化能支撐起共同價值”。兩岸學者一致認為,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無形價值鑄就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石。兩岸立足中華文化的大交流,實質就是要增強對同一文化、同一祖宗、同一血脈、同一核心價值的認同與歸屬。

  今年新春伊始,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首訪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隨即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回訪台北故宮博物院,雙方在合作交流方面達成了多項共識。這些都是創新思維指引下兩岸文化交流新的重大突破,其涉及的領域與層面,都是過去從未有過的。

  認真總結20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的歷程及經驗教訓很有必要。我們首先要充分認識到現今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是長期以來堅持不懈、艱苦努力,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決不是一蹴而就,輕易取得的,因此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交流成果。

  其次,儘管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的形勢及進展令人鼓舞,但我們仍要充分認識到兩岸文化交流的長期性、複雜性與艱巨性。應不失時機地開展兩岸文化的大交流、大合作,推動、促進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