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全社會福利體系支撐經濟增長轉型 | |
http://www.CRNTT.com 2009-12-10 10:58:02 |
文章稱,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承載著較以往更為重要的使命。一年前,在國際經濟危局下,中國面臨的是如何避免經濟硬著陸,因此保增長是第一要務。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等高難度命題,某種意義上說只是國家在完成保增長任務前提下的優先選項。一年來的經濟運行效果表明,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高度動員力和資源整合力的國家,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已不再是一項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經濟任務。美歐等發達國家短期內無法實現的經濟指標,對中國來說則沒有太大的實現難度。所以,面對中國一年來經濟基本面的相對穩定以及在國際經濟治理中話語權的持續擴大,西方不少人臆測,中國是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的勝利者。面對國際社會給中國經濟戴高帽,相信包括最高決策層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明白:一場經濟與金融危機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的既有格局。中國至多只是全球經濟力量變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核心要素,在相當長時期內仍需夯實國內經濟基礎。中國經濟不僅有遠慮,更有近憂。 事實上,中國經濟儘管在規模上不斷做大,但自1995年便開始謀求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不僅沒有取得關鍵性突破,反而在應對兩次國際經濟危機和促進就業的大背景下,一拖再拖,如今差不多到了積重難返的境地。也許,我們可以用比較優勢理論來為經濟轉型的遲緩辯護。因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禀賦決定最優分工。中國多年來一直維持的低成本勞動力禀賦意味著,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是發揮中國競爭優勢的最優選擇。而從微觀企業的角度,資本回報率下降是推進技術進步的關鍵動力,但中國的人口紅利使得資本回報率沒有出現發達國家所經歷的下降過程。因此,儘管依靠投資和出口支撐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一直備受詬病,卻是中國經濟近20年來保持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然而,如今的現實卻是,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商務成本急速提高,人口紅利在逐年遞減,原先擁有的比較優勢幾乎消失殆盡。而“全民補貼生產”、消費受到嚴重抑制的增長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負擔。已有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即將進入“U”型經濟周期,其在底部停留的時間取決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速度,也就是如何將經濟增長拉動引擎轉到消費上來。但約束管理層調控經濟行為空間的一大要素卻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加上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可供民眾分配的最終財富不多,民眾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欲望一直難有實質性改觀。偏偏民眾消費的產品還高度市場化,尤其是作為重要消費對象的住房,價格高度市場化,形成了民眾的實際購買力與居高難下的房價之間的巨大落差,大大抑制了內需。顯然,如果不能根本改變生產要素價格的持續扭曲局面,如果產業結構不能升級,如果支撐消費增長的社會福利體系不能建立,依靠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只是“單相思”。 文章指出,切實轉變經濟增長觀念,制定並落實經濟結構調整時間表,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高端產業競爭優勢,盡快擺脫既有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通過產業調整、技術進步與消費驅動打造內生經濟增長模式,成了破解中國經濟轉型這一關鍵命題的關鍵環節。 過去十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已初步具備了經濟轉型所需要的相關物質條件,有相當的財力來支持建立初步覆蓋全社會的社會福利體系。然而,從經濟政策的落實情況來看,執行難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遲遲沒有解決的通病。現在,制約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最主要因素,是各級各地政府尚未從促進經濟轉型的戰略層面來認識建立健全社會福利體系的緊迫性,以至遲遲邁不開降低行政管理開支占公共支出的比例,減少公共支出過程中的調整成本,以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撐經濟增長轉型的腳步。 另一方面,中國也已初步具備了經濟內生性增長的技術條件,即:規模經濟和技術訣竅、較為完善的資本組織與動員體系、一定數量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供給,以及相對完整的自主創新體系。因此,中國有條件的省市區應發揮研發優勢,合理整合技術資源,在承接世界先進製造業的技術轉移,加強與國際領先製造企業技術合作的基礎上,結合京滬以及珠三角等地的研發與製造能力,強化和凸顯製造業的服務功能,構建製造業高端服務體系。憑借這樣的優勢,應該有能力盡快將中國建成先進製造業的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更高水平,由此徹底擺脫既有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依賴”。 基於此,在明年以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唯有推進結構性改革,盡力破除制約改革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著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要加強法治建設,以約束政府和“經濟人”的行為。尤其是約束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鼓勵民間投資,使經濟增長由政府主導的需求平穩過渡到市場主導的需求上來,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必須克服制約經濟持續增長的技術“短板”,以高水平自主創新打破上游企業的技術鎖定。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產業配套環境,提升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度,使服務業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