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馬主席大陸政策 利弊前後左右看 | |
http://www.CRNTT.com 2009-12-12 00:38:50 |
兩岸政治協商之前授權學者可以先談 至於開展政治協商,我覺得馬政府曾經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提過,說他連任成功後,不排除談政治問題,但是馬上有媒體問的時候,他又改變說法:不排除並不表示一定要談。當然這是一個前提,因為如果沒有連任,就不必談了;連任成功是可以談的一個先決條件。這也意味著大陸方面要做一些讓步。兩岸政策是馬政府目前最主要的政績,假如這方面沒有甚麼突破,甚至搞了一年多,ECFA都出了一些問題,當然對政局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連任成功之後,軍事互信才可以談,但是這不表示學者不可以先談,學者之間獲得官方授權的,或者是官方同意的學者小組,可以進行溝通。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之前可以先簽一個架構協議 當然,和平協議也必須掌握時機。假如大陸想跟台灣談這些政治問題,也即希望在胡錦濤卸下重責之前,能夠有一些成就,就是在和平協議上簽署一個架構協議。那麼這個時候,台灣也要展示一些誠意,可以先跟大陸談,看看有甚麼已經談成的,或是可以先談的,就達成協議,這叫做早期收穫。因為只是一個架構協議,有些一時之間談不成的,或是有些很難達成,或需要很長時間才達成的,也可以擺在裡面,未來繼續談。總之,要在和平發展之下,我們才好談,進行對話與諮商。否則,一旦曝光,我們在談兩岸未統一前的政治定位,可能就難以為繼了。這方面,我們當然也希望北京方面能夠瞭解台灣方面的處境,絕對不能擺一個大框框帽子壓在台灣頭上──未統一前,這是很重要的。 和平協議,牽涉到很多問題,可能包括軍事互信、結束敵對狀態等,但是,事實上,在這個之前,兩岸應該做很多先期的功夫,包括我們政府機關的公權力的行使,即使在政治定位談妥之前,也可以談一些公權力行使的問題,這也是積累互信的方法之一。 互信一定要增加多了以後,氣氛才會良好;氣氛良好了,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沒有互信,氣氛不好,要談也是非常勉強,而且也不可能有甚麼成果。 許振明:ECFA不簽會影響政治互信 我認為,目前馬政府堅持的一中各表,比較容易取得兩岸談判的妥協。現在的問題是,ECFA如果遲遲不簽,國民黨失去了政權,國共平台的功能可能產生另外一種效會影響政治互信的基礎,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卡在一中各表這樣的一個意識形態。基本上,如果兩岸要建立互信,應該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基礎上來談,不要過分強調用WTO架構那類的基礎來談,也就是說不要以國與國形態的關係來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大陸那邊一直強調一中,那我們是一中各表,他們還是可以接受。所以這種互信的基礎,不管是政治的互信,或者是軍事的互信,兩岸的關係是特別的關係,不管怎麼樣,就是國內事務,一中各表,這樣才能夠維繫下去;不然的話,很麻煩,也很危險。 賴岳謙:馬英九不但希望維持現狀而且希望大陸承認現狀 馬政府對於兩岸政治協商的可能性當然存在,但很明顯,目前馬政府並不緊迫;大陸好像比較希望兩岸能夠觸及政治議題。而在馬主席的主張裡,是先經濟教育文化,政治擺在最後面。也就是說,雙方的著急程度不同。 剛剛一新兄提到,兩岸的政治協商一定要在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個人同意這個說法,在軍事互信方面更是如此;如果沒有政治互信,軍事互信將非常難以推動,這是因為軍事互信不可能超越政治互信。對於政治互信,馬“總統”一個很明白的態度是“正視現實”。這句話就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前提。也就是這個框架已經出來了,這個框架是甚麼呢?就是兩岸不只是維持現狀,而且要承認現狀,大陸要承認現在兩岸的現狀,即承認兩岸的政治實體各自存在的現狀;承認現狀就是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政治的信任如果能夠建立,軍事互信才有可能推。軍事互信機制的一個核心要點,其實就是透明化,亦即彼此的任何軍事行動、軍事意圖,雙方都要知道,而且雙方都要求可以加以驗證,除此之外,雙方也要有擔保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兩邊的軍事意圖,特別是大陸的軍事意圖、軍事計劃、軍事政策、國防政策、國防預算等,都要透明的,軍隊的調動也要透明,這對大陸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它對台灣透明,就等於對美國也透明了。但是雙方如果在軍事方面一旦不能透明,其實就不用談軍事互信機制了…… 個人以為兩岸承認現狀是建立政治互信的最重要要件,承認兩岸政治實體各自存在的現狀。不以武力為手段,透過密切的交流,兩岸逐漸走向教育、文字、文化的統合、對自由、民主、平等諸概念定義相同的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統合。換言之,縮短兩岸間各層面的差異,是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礎。政治互信建立了,軍事互信機制採有啟動的可能性。有關兩岸軍事信任措施的建立有幾點看法: 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或北約—華約關係不同,中美關係或冷戰時期的北約與華沙公約之間,存在雙方都想避免因為誤解而導致軍事衝突的動機,軍事信任措施是避免軍事衝突的方法之一,但這些方法是否有效,需要經過歷史的考驗。例如,美國與中共軍方於1998年簽署首份《關於建立加強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的信任措施協定。但是,這份協定並未因此而免除1999年5月7日,北約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的發生,也未能避免2001年4月,美中軍機擦撞事件。 此外,兩岸關係與他們不同之處在於,台灣無侵犯大陸之意,但大陸卻有對台灣動武的意圖。對大陸而言,威脅對台灣動武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是遏制台灣走向獨立,或警告相關“國家”不要介入台灣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這與中美或冷戰時期的歐洲,兩大敵對陣營的為避免因誤會發生軍事衝突的本質不同。基本上,兩岸如果要避免軍事衝突只要台灣保證絕不走向獨立,同時,大陸單方宣布不以武力犯台就可,無需大費周章的要搞甚麼兩岸軍事安全信任措施。所以,倡議推動所謂兩岸軍事安全信任措施存在其他戰略目的,而非所謂避免軍事衝突的表面上目的。 第三,當前兩岸關係走向緩和,這一方向符合雙方各自長遠的戰略發展利益,但是目前的這種關係仍然不穩定,仍然存在許多的變數。例如台灣政權的再次輪替,又如西方國家對台灣釋放出更多的,更大的、甚至涉及主權的國際空間,兩岸的任一方,稍不留意,都將衝擊兩岸關係,為了充分掌握這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期,建議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來思考如何建構穩定的兩岸關係的各種路徑圖: A、文化路徑圖:可考慮舉辦台灣年和大陸年。系統性的加強雙方學生、教師、藝文界等人士交流與交換師生。加強雙方的出版物交流,在各大城市舉辦大型兩岸出版文物展。 B、先政治互信,後軍事互信路徑圖。軍事安全與經濟、社會大為不同,經濟社會議題可以採先易後難的原則來處理。但是,由於軍事安全的特質與經濟或社會有根本上的不同,軍事安全一但出問題,國將不保。軍事是國家生存的最後手段,任何協定或協議如果不是建立在有充足的擔保品的基礎上,都是不足以信任的。因此,要簽訂任何軍事信任協定首先必須保證台灣有足夠的擔保品。 C、由於軍事是政治安全的保障,軍事互信只不過是政治承諾或建構政治互信的保障工具,因此,軍事是手段,不是目的,政治才是目的。不能將手段與目的搞混,所以,不存在所謂先軍事互信,後政治互信。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