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夾邊溝紀事》:告訴你歷史的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0-06-03 12:10:24  


 
往事

  田間聊天遭遇夾邊溝

  那已經是1975年了。我估算一下,這個同學家里所有的東西加起來,也值不上我兩個月的工資。他們吃的是人民公社,憑工分能分到一點糧食。你知道一個工分多少錢嗎?一個人勞動一天,掙十個工分,換算下來等於兩分錢。你家一年吃了多少糧食,用了多少柴火,會計都有記賬的,到年底公社結算,你勞動掙的錢還不夠吃掉的錢。

  那兩天給我印象太深了,所以1979年我寫第一個短篇小說的時候,就寫上了這段見聞。那篇小說題目叫《隴上七月》,後來發表的時候,雜志編輯覺得“隴上”太刺眼,一看就是寫甘肅的,就給改成了《七月里》。

  但是此後,我一生都在寫甘肅。我1988年至今都住在天津,可是二十幾年來我從沒寫過天津,我沒有思考過現在的城市生活,覺得光是寫甘肅,寫農村,寫歷史,這輩子可能都寫不完。到農村去,貧困是明擺著的事實,但在學校里我們不知道。我以前光知道1958年到1960年這段時間鬧饑荒,餓死人了,沒想到直到1975年他們仍然吃不飽。2003年我重返定西調查孤兒院的情況,問過那里的老人,什麼時候才吃飽肚子了?老人們說,大概是1981年到1982年,土地承包到戶以後。頭一年承包了還不行,因為土地在集體經營時代已經貧瘠至極,要經過一兩年的農民自主耕作,糧食才能打下多一點。

  師大畢業以後,我又回到農場當教員,有一回帶著學生去勞動,碰到好幾年沒見面的農場場長。我們在田間地頭聊天,他就給我講起了夾邊溝。

  夾邊溝在酒泉境內,沙漠邊上,最初這裡建立農場,是因為有一小片鹽碱地,開荒出來的話能養活四百人。咱們國家解放後關押了很多在國民黨政府工作過的舊職員,罪行嚴重的槍斃了,罪行輕的就判刑。到上世紀50年代有些人刑滿釋放,不能讓他們到城市去,怎麼安置呢?就成立了一些“就業農場”,夾邊溝是其中之一。

  只能養活四百人的鹽碱地,來了三千多右派,於是很快就缺糧。對外告急沒有用,全國都在鬧饑荒。那時候勞教其實比坐監獄還慘,監獄有國家調撥的囚糧,勞教農場只能自己種糧,種不出來,就得餓死。

  後來我多次到夾邊溝實地探訪,那種艱難的生存環境,確實超乎想象。零下二十幾度的冬天,沒有任何辦法取暖,人們住在“地窩子”裡。我當知青時也住過這種地窩子,就是地下挖個坑,拿大圓木架在坑上做梁,再找點草蓋上,人就睡在坑裡。1959年夾邊溝農場的人均糧食定量,由每月30斤降到20多斤,到1960年降到15斤。長期吃這麼少,勞動強度卻很大,誰也耗不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