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先莫為高考作文“複古”叫好

http://www.CRNTT.com   2010-06-30 10:19:59  


 
  推崇古文來複興國學是荒謬之路
 
  好古和複古多是大驚小怪無病呻吟 這麼一篇艱澀難懂的古文,遭到如此吹捧與國內的國學熱、複古熱不無關系。許多“慕古”之人振奮:國學複興指日可待也!這也未免讓人感覺有點大驚小怪。衆人皆知,“國學熱”是這些年國內一大文化現象,不僅許多高校紛紛成立了“國學院”,而且在思想界里,也彌漫著一股“好古”與“複古”的思潮。他們借著抗拒全球快餐文化衝擊、保護傳統文化的名義,在寫作文風、著裝儀式、讀書計劃上,都刻意尋找複古的影子加以膜拜和意淫。似乎不如此,中華文化旦夕之間就會消亡。
 
  民主普世化潮流必然要文化大衆化  這種哀嘆與危機感並不是今日學者文人的新發現,也並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啓蒙時代以來,西方精英文化的逐漸衰落就成為一個歷史趨勢,無數思想家對此表示哀嘆。在這樣的背景下看五四時期的“文言”與“白話”之爭,我們或許就可以了解,所謂“文言”和“白話”的優劣問題,其實背後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精英主導的文化放下身段,而且進一步讓大衆自己生產與傳播文化內容,而不以精英的文化趣味作為標准。這種看上去“反智”的文化生產,其實更為深層的動力是來自於現代民主制度普世化的需要,因為唯有承認普羅大衆的文化趣味與精神世界,“平等”的價值才能得以貫徹和實現。
 
  複古熱實質與公民社會相去甚遠  扯到這裡,似乎有點遠離高考作文的主題,但這背後的確存在密切的聯系。今天各位學者、知識分子們對“國學熱”的複興,表面上看,是某種文化危機感使然,但試想一下,五四那代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難道沒有這等“撕心裂肺”的文化危機感?胡適先生寫下那篇開風氣的“文學改良芻議”,其本質上是要中國文化可能從語言入手,來完成自身的轉型與重造,以適應現代政治與文化的大變局。卻不想,當富國強兵的理想初步達成,一股股“複古潮”就接踵而至,仿佛百年前的“文學改良”,就只為荷包滿滿、船堅炮利。“文言”變為“白話”,本質上是要讓大衆百姓都能識文斷字,成為“普通”但卻有責任的“公民”,而不是成為舞文弄墨的文人階層。
  
  因此,研究古文的志業,留待有此愛好者並無不可,但是切莫看到一高中生寫下生僻古字,大家就開始莫名叫好,認為國學複興有望,民族文化振興可期。(來源:搜狐評論,原標題:莫為高考作文“複古”叫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