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人該如何紀念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10-08-22 09:28:55  


 
  從紀念碑到哀悼日

  紀念歷史也是一種權利,它是對歷史的解釋權,更是對未來的話語權。世界各國無不把對這種權利的爭奪和維護放在重要位置。

  在法國,把對歷史的紀念徹底地融入兒童的教育中,是真正的“從娃娃抓起”。據媒體介紹:“法國中小學生的歷史、地理、公民素質課都要求參觀二戰紀念地,有的學校要求學生每年根據不同的主題參觀多個地方。學生們也決不是去'春游’,而是去上課。博物館的布置非常人性化,講解員也針對孩子們的關注點進行介紹。學生們聽完講解後,不是回去做作文,而是做題、填圖。這對他們來說一點兒也不枯燥,不疲勞。”

  在日本,從政府到民間,一方面極力否認和淡化自己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和傷害,另一方面卻把東京大轟炸和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襲擊當做國家最重要的歷史來紀念。廣島和長崎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追悼儀式,追思在戰爭中死難的人。日本首相更是要親臨紀念會場,並發表講話。

  中國歷史悠久,絕不缺少紀念的題材和場所,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除了在各地修建了一座座各種主題的紀念碑和紀念館之外,少有國家級別的、影響深遠的紀念活動。無論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還是“七七事變”紀念日,還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最多只是相關城市拉拉警報,專家學者搞搞座談,以學生為主看看遺址。此外,據媒體報道,1951年,中國曾規定9月3日作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每年全國人民都應該紀念。但事實上,由於缺乏必要的活動和宣傳,包括筆者在內,有多少人知道9月3日的意義?

  更令人遺憾的是,無論哪個國家,紀念歷史的一個重要方式都是對歷史遺址進行重點保護,盡量保持原貌原址。以德國為例,他們在柏林市區保留了一堵滿是彈孔的牆壁,為的是紀念柏林被盟軍占領,反省二戰歷史;為了重建被盟軍飛機炸毀的德累斯頓大教堂,他們找到了能找的所有原址牆磚,老老實實地進行了原貌修復。相比他們,我們全國各地的拆舊城建新城已經摧毀了無數的的歷史古跡,可笑的是很多城市不惜拆掉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取而代之的竟是四不像的仿古街。這不是紀念,而是無知。

  所幸的是,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在紀念歷史方面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2008年5月19日,被定為全國哀悼日,從北京中南海到邊疆哨所,國旗降半旗,默哀三分鐘,汽車鳴長笛,當天全國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去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今年甘肅舟曲發生泥石流,全國都舉行了哀悼日的活動。雖然,哀悼日的形式和制度有待商榷和完善,但是,正是通過這樣全國性的紀念活動,讓中國人的向心力得到空前的凝聚,讓世界看到中國人團結起來的巨大力量。

  更值得肯定的是,從2008年開始,國務院決定將清明節作為中華傳統節日放假三天。沒有政府的命令通知,純粹靠民間力量和媒體呼籲,全國各地幾乎同時掀起了一個“給民族先賢獻花”的紀念活動,往年無人問津的許多古今名人的墓前擺上了一束束的鮮花,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給自己家族故人掃墓的同時也拜祭了周邊的先賢墓地。

  這是對歷史的紀念,也是對文化的傳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