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重慶“再學工農兵”給錯了力

http://www.CRNTT.com   2010-11-12 09:25:19  


 
“再學工農兵”里的錯位 

  體現了對大學生的要求,而不是大學生自身的要求

  “在全市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市情、民情,以此培養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生最需要的是工作經驗、服務體驗等“實踐”,然而,站在政治的高度上講,這場活動最大的意義在於“再教育”。因此,它被稱為“再學工農兵”也就無可厚非。

  由於雙方的目標存在偏差,投入的熱情可能不一致,也許能夠彰顯地方政績,卻無法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這套規則適用於官員,卻強加到大學生身上

  重慶早就開展了“三進三同”之類的活動,讓廣大幹部密切聯繫群眾,了解社情民意。在當地官員看來,密切聯繫群眾是黨的光榮傳統,有必要讓年青一代繼承和發揚。

  3個月前,當地官員與大學生骨幹座談,突出強調了這一點:“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

  當時這番話是針對“大學生骨幹”而言的,然而,普通大學生早就不是什麼天之驕子,如果把所有大學生當作一個整體,更應該被視為“密切聯繫”的對象——群眾。

  “密切聯繫群眾”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姿態,可不能隨便僭越,必須從官員抓起。

  用行政手段安排社會實踐,有越權之嫌

  重慶官員表示,“主要是倡導,並非強制約束”,然而,既然當地政府已經下發文件了,權衡利害,哪個高校和學生敢說不?毋庸諱言,這場“新上山下鄉”運動體現著行政強力。

  高校本應是自治色彩很濃的地方,在這里,自主教學不見了,廣大學子的意願被擱置一邊。

  學生需要社會實踐,但實踐不見得要在集中的時間內集體進行,更應該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點滴積累。這樣轟轟烈烈的“學習工農兵”的社會實踐,很難保證不流於形式,變成走過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