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新移民改變香港 也將改變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1-07-21 14:33:16  


南都周刊201126期封面
  中評社北京7月21日訊/曾有一首歌,傳唱大江南北。那是民謠歌手艾敬唱的《我的1997》:“1997快點兒到吧/八百伴衣服究竟怎麼樣/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1997快些到吧讓我站在紅磡體育館/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場……”

  如今1997年已過去十四個年頭,香港跟內地關係越來越密切。通過“自由行”,“我可以去香港”早已成了一部分內地人的日常生活。還有越來越多的內地人,通過單程證、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才計劃、資本投資、讀書等管道,到香港定居。對於本港土著及老移民而言,這部分尚未在香港居住滿七年的內地人,被稱為“新移民”。

  新移民在香港生活如何?請看《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梳理的香港新移民軌跡,香港一號移民、詩人廖偉棠講述的文化移民故事,南都周刊記者描繪的香港天水圍一帶底層移民的生活現狀,以及鳳凰衛視主持人閭丘露薇記錄的新移民融入香港社會的經歷。最後,還探討了香港本土社會對於新移民的複雜態度。《南都周刊》日前登載長文“新移民改變香港同時也將改變中國”:

  香港是一扇窗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開放社會與外來人口之間的衝突與包容。

  香港是一個夢想,我們希望從中發現優良城市秩序、彌合族群分歧的治理之道。

  他們改變了香港,也必將改變中國

  內地新移民正成為香港社會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在建立一種新的話語權的同時,已逐漸成為法治和民主自由的載體,改變著今日的香港,而在將來,他們也必將改變了整個中國發展的軌跡。這也許是歷史的意外,但也是中華民族的福氣。

  文_邱立本(香港《亞洲周刊》總編輯)

  在香港歷史上,出現過一次又一次的“大熔爐效應”,它不僅熔合了中國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讓來自中國不同省份的人都有機會在這個小島上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改變了香港的體質,也意外地改變了中國發展的軌跡。

  香港上一次的大規模移民是在1949年。由於政治的劇變,導致數百萬人從中國不同的角落移居香港,從董建華的家族到邵逸夫,再到李嘉誠,這批移民在隨後的幾十年內改變了香港,讓這個英國人統治的小城市,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東方明珠”。而在1997年,它打破了西方媒體所說的“香港之死”的悲觀預測,上升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從而取代東京,成為中國經濟融進全球化浪潮的橋頭堡。

  正是這樣的經濟劇變,導致了新一波的移民潮,從中國的各地來到這個島嶼的新移民,和這個島嶼進行著奇特的互動,並且開創了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

  一個新的話語權的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啟了香港面對中國內地的一道門。1978年底,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和全球華人社會的關係出現變化,過去被視為危險的“海外關係”,突然成為一種正面的關係,這讓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國人有機會來到這個有待解放的“白區”來探親,或是從此定居這兒。

  一些過去被監禁的國民黨囚犯,也被釋放到香港,他們有些人遭到台灣當局的拒絕,因而只能待在香港。也有一些是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等地的華人,在 1949年建國之初曾熱情洋溢地回到祖國大陸,參與國家建設,但卻歷經“反右”與“文革”的折騰,也逐漸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來到了香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聚居在北角和美孚新村一帶,也成為了香港社會的一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