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內地“狀元”香港升學記

http://www.CRNTT.com   2011-08-01 12:16:09  


 
學生“自治”

  “在港大學到的不光是學科知識。如果我在北大再讀三年的話,變化一定沒有現在大。”在北大委培了一年、港大本科二年級學生黃靜說。

  在國內是香餑餑的“狀元”,在港大卻不再是一個閃耀著光芒的頭銜。黃靜對此有深刻體會:“像北大,大家都知道是高考達到一定分數線後才進來的;港大是完全不同的系統,學生也有不同的背景和選擇,沒得比。”

  不管是狀元還是非狀元,也不管是內地生、本地生,還是國際生,每一名步入香港高校的學生都像是尚未成型的橡皮泥,最終決定學生形狀的,不是校方,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

  就像她的同齡人那樣,從小學到高中,黃靜基本也是順著家長和學校設計好的路往前走。黃靜說:“我習慣了別人把我的目標設定好,告訴你要考多少分,我照著去做就沒問題了。”而當北大和港大的抉擇真正擺在面前時,從那一刻起,黃靜才發現,沒人可以再幫她做選擇—她的茫然期也就此開始。今年9月,她即將迎來在港大就讀本科的最後一年,但黃靜認為自己還在適應中。

  在港大期間,黃靜加入了“志行會”,一個由港大2007級內地生王歡歡和胡曉燁發起的公益社團,2009年3月成立。

  這一年10月,志行會向香港的一個警署遞交申請,順利注册成正式的NGO。隨著新成員的加入,志行會的活動範圍也從最初的非洲,拓展到中國的海南、四川、雲南等地,定期招募志願者到各項目點進行援助、支教等活動。創立初期,港大的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CEDARS)也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無巧不成書,分居南北的港大和清華都在今年迎來了百年校慶。但與清華大學豪擲3000萬元搭建臨時舞台、廣邀政商界要人出席的奢華和隆重相比,港大百年校慶略顯低調和“寒酸”。事實上,港大百年校慶將跨度兩年,其間舉辦數位諾貝爾獎得主等學者的系列講座、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世界大學校長論壇及學生峰會、英聯邦大學協會首腦會議等。而“服務”恰是港大百年校慶的活動主題之一。

  共同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工精神將更多的內地生拉到了一起。來自上海的盧盈文在港大的第一學年便成為志行會一員。2010年暑假期間志行會換屆選舉時,盧盈文還當選為2010-2011年度志行會主席。

  盧盈文常常會思考所謂支教、志願者的意義。她曾聽人提過:花那麼多錢去支教,幹脆把錢直接捐給他們可能還更有幫助。但在海南、雲南支教過程中,那些“眼睛放光”的孩子,讓盧盈文覺得加入志行會是大學期間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除了志行會幹事換屆、實習,今年暑假盧盈文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搬出舍堂,在校外租房。因為上一學期赴美國加州大學做交換生,回來後甚少參加舍堂的活動,積分不夠的盧盈文被“踢”出了舍堂。

  舍堂是港大的一道亮麗風景,除了像哈利•波特魔法學校里的宿舍那樣具有文化特色之外,還充分體現了學生由下而上的自治。舍堂由定期選舉產生的學生會和舍監共同管理。舍監是學校的教授,如果幾個教授同時想做某個舍堂的舍監,他們就得像美國大選那樣,向舍堂里的學生發表演講,然後由學生投票選舉。一旦學生對舍監不滿,還可以把舍監“炒”掉。

  盧盈文、李清揚、陸今妮、黃靜、胡曉燁這些內地生見識了在內地鮮有發生的“炒”舍監,也經歷了港大2009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彈劾學生會長的公投。他們不知道的是,港大在2000年甚至有過炒校長的記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