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當代中國外交的文化地緣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12-02-08 08:58:59  


 
中西文化的包容性與排他性

  對國際關係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中國和西方對主權國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了。主權概念興起於西方,傳播到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儘管主權的概念來自西方,但在中國做了根本性的轉型。西方的主權國家概念裡包含有“同質性”和“趨同化”的意義,因此西方國家總是努力想改變其他國家的政體形式,使得其他國家形式和西方的趨同。這明顯表現在西方向非西方國家推行“民主自由”政體的努力上。很多年裡,西方的“人權”高於“主權”的概念也僅僅是西方文化的表現。

  與此不同,中國人所理解的“主權”仍然具有濃厚的“和而不同”的傳統。中國人所理解的“主權”意味著一個國家不應當欺負另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不應當強求其它國家接受自己的各種制度形式。多樣性事物的共存成為中國國際關係的理想,即所謂的“和而不同”,或者“和諧”。當然,這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理想,這個理想是否能夠實現,對很多中國人來說不很重要。

  歷史上,基督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都想互相改變對方,結果導致了無窮的衝突和戰爭。直到今天為止,這兩種文化的衝突還在繼續。同樣,他們也在互相競爭,擴大各自的影響力。西方基督教文明起於地中海,從地中海開始一路擴張,先占據了大西洋兩岸,現在又擴展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和穆斯林相比,基督教文化呈現出世俗化的趨勢,其擴張往往和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的政治意識形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和政治力量結合在一起。而穆斯林文化從表面上看受九一一事件的影響而處於劣勢,但實際上也在快速擴張,並且是和平的擴張。穆斯林信仰不僅已經擴展到原來非穆斯林地區,而且也通過不同方式,深入到了原來基督教為主體的區域即北美和歐洲。

  中國在歷史上儘管也和其他國家發生過衝突甚至是戰爭,在國內也發生過不同教派之間的衝突,但從來沒有出現過像基督教和穆斯林兩種文化之間那樣大規模的衝突和戰爭。作為世俗文化,中國成功地吸收消化了佛教文化,甚至連最具有特性的猶太教也沒有能夠避免被中國文化所整合。今天儘管從意識形態上說,中國還是繼續拒絕西方宗教,但這並沒有妨礙中國主動和西方融合。儘管中國官方的努力抵制,宗教實際上已經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中國的意識形態如何容納宗教?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管怎樣,在處理和西方的關係上,中國避免了蘇聯的選擇。蘇聯選擇了和美國爭霸,而中國則不僅選擇了不和美國爭霸,而且選擇了和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接軌。蘇聯和中國作出不同選擇背後的理性,來自兩種不同的文化,即俄羅斯民族的宗教文化和中國人的世俗文化。

  十多年前,筆者曾經提出,“中國外在的挑戰首先並不是美國,而是現代資本主義和民主政體合二為一的世界體系。這個體系所具有的無限擴張力正在毫不留情地把世界上各個不同類型的經濟體和政治體吸納進去,變成其內在的部分。而美國剛好處於這個體系的中心,是這個體系擴張的領導者。美國的擴張性並不主要取決於哪一個政府或者哪一個總統,而更多的是受這一體系的驅動”(見“世界體系、中美關係和中國的戰略考量”,2001年)。這個情形現在不僅沒有變化,反而在變得越來越具有現實性。

  隨著美國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隨著代表中西兩種文化的兩個主權國家之間互動的增多,它們之間衝突的可能性也必然增多。如何應對這種文化地緣轉移給中國外交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這是中國今後數代人要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很顯然,這種挑戰遠遠超出了外交領域。外交領域所能做的僅僅只是努力減少不同文化所能造成的文化“誤解”,和增進文化間的互相了解。中國要真正應付這種文化地緣所帶來的壓力,就只能等待中國文化的真正崛起,一種既體現自己價值又能容納西方價值的新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