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診斷

http://www.CRNTT.com   2013-02-21 08:37:11  


未來5到10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目標宜從“平穩較快”轉變到“穩速增效”上。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訊/中國經濟經過30餘年平均9.8%的增長,正在進入“增速遞減期”。這不是周期性的,更非政策性的,根源於生產要素和產業結構的變化。

  財經國家周刊發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文章認為,未來5年到10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目標,宜從“平穩較快”轉變到“穩速增效”上。不必刻意追求超越潛在增長率,並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置於更為重要的位置。

  結構性的減速

  文章分析,首先看勞動力要素。這次發布的人口數據中,15-59歲的勞動年齡總量減少了345萬,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6個百分點。35歲以下年輕勞動力下降的趨勢,早前就已經出現,而這部分其實是市場真正認可的勞動力。勞動力要素對增長的作用走向相反,是結構性減速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是資本投入增速放緩。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了20%左右,但是比過去有所下降。此前的觀察是中國經濟增長,國內靠投資,國際靠外需,這樣一個狀態也到了轉折時期。投資增長速度在下降,背後的重要原因是中國的儲蓄率也開始下降。中國儲蓄率從1994年開始上升,而且持續超過國內投資。但人口紅利減少或者消失的時候,所能支撐的無通脹的投資率也會下降。

  第三個因素是科技進步。我們希望科技進步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從科學到技術,然後再到產業,再到能夠形成產出,中間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此前多年來科技進步對中國成長的貢獻一直比較低,中國可能每個方面都存在著努力的潛力。

  其實201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中,就明確提出了“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對速度的這四個“定語”,跟過去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以前講“平穩較快”、“又好又快”,但實際工作中落實的往往都是“快”。現在的提法落在了質量、效益上,重申了尊重經濟規律和可持續性,這些都是支撐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

  擠水分的良機

  文章表示,進入結構性減速時期,雖然聽起來感覺不那麼令人振奮,但名義增速稍緩但質量和效益若有所提高,將讓我們享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福祉。因為過高的成本、產能浪費和環境損失,令“實在”的增長遠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精彩。

  摒棄唯速度的發展模式,重要內容之一是把發展中的水分擠出來。而這個水分主要不是指統計數據的水分。因為從專業角度看,隨著統計制度的規範化,表現為數據失真的“人造水分”已經大規模減少。但是由於外延水分、內涵水分等的存在,對名義增長率要打上折扣,這方面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所謂外延水分,即超額供給。我們增長靠投資,投資帶動需求,或者是久久不能形成生產能力,或者形成生產能力之後變成過剩產能,這樣與此對應的經濟增長應當說是有水分的。如果增長速度下降使我們的增長不致造成越來越大的產能過剩,結果我們實實在在得到的產出並沒有減少,這是第一個要壓的水分。

  所謂內涵水分,即微觀效率。這里的效率就是投入產出比率,經濟學基本意義上的“值不值”。中國現在產出很高,但是投入相當之高,浪費非常之大。此前各個部門談發展的時候,比較多地強調投入,甚至不計成本地投入,強調增加貸款、減免稅收、“給政策”等等,但很少考量投入和產出的關係。這種無效率或低效率的損失,應當被視為增長的內涵水分。

  其實在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平衡國內經濟的努力開始在數據上顯現積極效果。2012年對於經濟增速的貢獻中,消費比投資的貢獻高出了1.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繼續提高1.3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上,服務業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新能源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如果名義速度在下降,浪費在減少,效益在提高,水分在減少,說到底實實在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之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