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雲:中美新型關系與“新基辛格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10:19:04  


基辛格新書:《世界秩序》(World Order)
 
  然而,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後中美竟然能夠從敵人變成准同盟關系,如果沒有毛澤東敏銳地察覺和呼應基辛格主義,中美外交關系革命性轉變也不會實現,至少不會那樣戲劇性地發生。中美關系實踐加上中國近代歷史上受到的外國欺淩,使得大多數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可能包括決策實踐者)都是“基辛格主義”信者,可能也正因為非意識或感情色彩的“基辛格主義”,才讓過去30多年的中美關系多次化險為夷,實現了基本穩定。(與此相比,中日關系則完全不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基辛格主義”的目標是實現結構穩定,而不是自律性穩定,與此產生的結果是一方面在避免美蘇,中美戰爭等最壞情形出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另一方面則沒有真正解決相互之間的戰略信任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美俄,美中,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戰略互疑仍然如此嚴重的部分原因。對此,“基辛格主義”的處方是強化各國的國家功能,努力實現力量平衡,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中東因為國家的弱化讓宗教以及種族衝突鑽空子,對於中國崛起只要控制在不挑戰根本的力量平衡框架內就可以避免衝突。
 
新型大國關系不應止於結構穩定
 
  隨著中國勢力的崛起和亞洲國家之間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迅速變化,美國在冷戰中建立起來的東亞傳統美國中心的雙邊架構,已經不足以為地區提供持續的穩定秩序。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背景,實際上就是為新的亞洲秩序奠定穩定的基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初到訪美國時提出相關概念,雖然美國國內開始對中國的這一提法有不同的看法,但現在基本上接受這一定位。2013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助理的多尼隆在演講中,說要建立一個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關系的新模式。
 
  今年年初,習近平與奧巴馬在海牙見面時,雙方確認承諾建立新型大國關系。2005年,美國曾經提出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定位,當時的背景仍然是美國占絕對戰略優勢的情況提出的。2012年的新型大國關系定位則體現了後經濟危機時代,中國對更加平等和得到尊重的戰略要求變得更為主動。2005年和2012年中美關系的兩次戰略定位基本上都被雙方接受,本身也體現了中美領導人的戰略胸懷以及為了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強烈意願。

  今年以來在海牙,奧巴馬說新型關系要建設性地管控分歧。習近平會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時特別強調妥善處理分歧,減少摩擦。新型關系按照中國方面的定義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誠然對於中美兩個力量對比劇烈變化的大國,如果能夠實現基本不衝突不對抗就可算巨大的戰略成功,但如果新型關系目標僅限於此,則不得不承認沒有超越以往中美關系定位的框架。1989年政治風波後,鄧小平曾經說過“中美關系終歸要好起來的”,江澤民時期提出的中美關系16字方針等,實際上都體現了中美不對抗的核心內容。新型大國關系現階段實現不對抗是務實的做法,但如果中長期目標仍然僅限於此就很難說有重大創新。
 
新型大國關系的“新”在於創新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新”主要需要依靠創新,即創造性思維方式來改變目前對應式地看待中美關系的相對被動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