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2014年經濟外交看點

http://www.CRNTT.com   2014-12-26 11:22:51  


 
  經濟外交的戰略反思

  2014年中國的經濟外交,既有宏觀的戰略設計,也有微觀的政策跟進,但實施效果究竟如何,目前看懸念頗多。曼谷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教授提蒂南·蓬蘇迪拉克認為,絲路基金和亞投行將成為東亞區域發展的“規則改變者”,這些計劃也可能把中國提升為周邊地區領導者角色。不過,“一帶一路”戰略帶有歷史的浪漫,也充滿了現實的挑戰。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戰略的推行都不可能“如絲般柔順”。比如,“絲路”沿線的重量級國家印尼和印度,並沒有做出配合的姿態。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上一直沒有鬆口,而德國正是中國希望打造的這一經濟帶的歐洲橋頭堡。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遍布多個前蘇聯國家,中國如何平衡與俄羅斯之間在利益上的微妙關係,將是未來必須直面的課題。目前俄羅斯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強勢支持,某種程度上是其在西方壓力下弱勢處境使然。這一點在中國經濟外交中一大成就—中俄簽訂數個能源大單—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價格問題困擾中俄能源合作十多年,但這個問題被歐美解決了。美歐經濟制裁俄羅斯,中國收獲了制裁的好處。只是,中俄能源供應協議時間跨度有的長達30年,30年裡能發生多少故事,或者說多少“變故”,看看冷戰結束20多年後世界地緣政治版圖的變遷就清楚了。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學者波波·羅,把中俄關係比作“權宜婚姻”,稱這種關係掩蓋了兩國不平等的地位以及地緣政治利益競爭性等深層次的分歧。不過,卡耐基莫斯科中心學者亞歷山大·加布耶夫認為,長遠來看,俄羅斯與西方正在滑向新的冷戰,對中國資金和金融機構的依賴,將可能是俄羅斯領導人未來數十年面對的新現實。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理查德·韋茨則認為,中國的能源官員希望獲得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但也將繼續設法限制任何單一的對外能源依賴。“北京的決策者沒把俄羅斯視為可靠的、長期的能源供應者。”

  對中國經濟外交成效最可能製造障礙的是美國,中美在這個問題上的博弈也最為微妙。目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美國重返亞太的經濟支柱TPP,真正的對手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這兩個戰略也是兩種模式的競爭。TPP限制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對國企的限制,並為此制定苛刻的標準。但“一帶一路”戰略依賴自上而下的協調,離不開政府的作用,而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提升國企尤其是大型國企的作用。TPP基於知識產權保護、高環保標準等塑造亞太自貿新規則,而“一帶一路”戰略則以生產鏈、貿易網促進區域經濟融合。

  在亞投行問題上對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國施壓,折射出美國角色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它似乎正在從亞太的主導者變成“說不者”。美國更像是在以實際行動向亞太國家宣示:美國可以對中國說不。這使美國“希望中國發揮更大國際責任”的說辭多少顯得有些空洞,如果不是虛偽的話。在印度學者特迪瓦什·邁尼看來,北京有太多理由完勝並將華盛頓排擠出局。他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中亞在地理上的鄰近和連通,使其擁有對美國的明顯優勢。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學者厄利·拉特納認為,華盛頓應該反思其為何面臨這種兩難,“儘管美國頻頻表態‘歡迎中國崛起’,但華盛頓一直還沒有給北京讓出空間”。

  不論經濟外交未來前景如何,從2014年的外交實踐來看,中國較為成功地塑造了合作共贏的國際形象。這一點在東亞體現得尤為明顯。由於與部分東亞國家存在主權爭議,“亞太議題”圍繞軍事安全展開,中國的勝算注定不高。但在這一年,中國通過推銷“一帶一路”戰略、組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等一系列經濟外交行動,成功地把“亞太議題”引向經濟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2014年為中國今後的經濟外交做了不錯的鋪墊。

   作者:本刊記者雷墨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4-12-1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