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帶一路”文明圈建設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6-06-19 08:14:00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而且是人類社會交往的平台,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經濟帶”,也是一條“文化帶”。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習近平主席倡議的“一帶一路”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是向西,經過中亞、西亞、東歐,一直延續到西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部沿海經南海連接東盟後進入印度洋,然後再往西連接中東、非洲和歐洲。如此,形成“東西雙向開放”新格局。

  《人民論壇》發表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文章稱,今天,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區域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新中心,“一帶一路”將聯通東亞、中亞、西亞與歐洲成為全球經濟新增長動力,全球經濟合作將進入“亞歐時代”。“一帶一路”將歐洲經濟圈、亞太經濟圈這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兩大經濟圈鏈接起來,成為未來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世界經濟走廊,極大地改變世界經濟地理布局,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制度性話語權”與“建設文化強國”

  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連續37年高速而不間斷,人均GDP增長約30倍。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不參與新規則制定,就沒有更多優勢。而現在中國在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都沒有發言權,美國有一票否決權。亞投行的出現,是中國開始撼動世界現有地緣政治經濟的里程碑。“一帶一路”倡導的合作原則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

  中國要提高“制度性話語權”,首先要破解美國對中國政治、思想和文化上的圍堵。比如,在文化上、思想上和意識形態上,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失去了幾千年來與日本、朝鮮、越南、泰國、緬甸那種“中國-邊地”的二級文化結構,而美國在思想上和意識形態上卻與中國的大多數周邊國家形成了“美國-邊緣”的二級文化結構。今天的美國對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興趣越來越小,早已經把重點轉向聯盟建設,包括軍事同盟(如美日同盟)、經濟同盟(如TPP)和政治同盟(如“民主國家”同盟)。美國為鞏固其全球領導地位,通過顔色革命等手段,加快蠶食蘇聯解體後的歐亞大陸碎片化區域,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美國的盟友或有美軍基地,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戰略上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形成巨大障礙。美國領導的政治同盟是建立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觀上的,這種世界觀把世界簡單地分為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而這兩者之間是不平等的。一個國家如果是西方民主國家,那就是“我類”;如果不是,那就是“異類”。

  “一帶一路”文明圈與“文化強國”

  文章認為,中國最終在“一帶一路”上的崛起,必須是以一個文化強國的姿態崛起。在“東西雙向開放”的思路下,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標誌著中國與周邊國家和更遠的國家建立一種新型的關係,從辛亥革命以來被動性地融入世界秩序,轉入今天主動布局,將自身發展與塑造一個新的世界秩序結合到一起。“東西雙向開放”下的“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不僅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形成一個地緣政治合作體、地緣經濟合作體,更大的目標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形成命運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樞紐地帶是中巴經濟走廊。圍繞中巴經濟走廊畫一個圓圈,那裡是西方崛起之前的古代世界,那裡是古代中華影響世界的地方,也是世界影響中華的地方。在這個圓圈裡,我們發現這是多個國家民族血脈相通的文化圈:這是多個國家與中國語言相通的文化圈,多個國家與中國共享信仰的文化圈,多個國家與中國有共同文化遺產的文化圈,多個國家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文化圈,多個國家與中國有山口、走廊、道路、口岸相通的文化圈,多個國家在經濟上與中國高度互補的文化圈。

  建設“一帶一路”文明圈,等於重塑中國地緣政治與地緣文明圈。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業通道,而且是人類社會交往的平台,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經濟帶”,也是一條“文化帶”。新絲綢之路大國博弈的贏家,不僅是“一帶一路”的經濟領導者,也必須是“一帶一路”的文化領導者。

  文化共同體與價值共同體

  文章指出,“一帶一路”文明圈是多樣、共存、包容、共贏,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那種文化清洗和種族屠殺文化完全不一樣。2500多年來,貫通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文化是基於沙漠、綠洲、草原、游牧、高原為生活基礎的特色文化,絲綢之路上的那些古老民族、文化、宗教,今天還存在。絲綢之路歐亞陸路衰敗不完全是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導致的。19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英國與沙俄在中亞、西亞、南亞大國博弈,大國為了自身的利益,重新劃分邊界,在傳統的絲綢之路的通道上,設置了人為的障礙。例如,英俄對瓦罕走廊邊界的劃分,把2000多年來的中國、印度、阿富汗、中亞和西亞的最大通道阻隔了。

  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標,通過“一帶一路”文明圈的投入與建設,爭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建成命運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有人疑問中國文化的主要元素是無神論,如何與信奉一神教的國家建成文化和價值共同體?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這是因為其核心是中正平和,崇尚自然,追求和諧,不走極端,不搞民族鬥爭和宗教戰爭,這是一個唯一能夠團結絲綢之路不同文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文化。

  通過“一帶一路”文明圈建設文化強國,不是宣傳中國中心論。“一帶一路”很多國家都很為自己民族的文化、宗教、建築、藝術、歷史、領袖和社會制度驕傲。為此,中國要清晰、獨到地表述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要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看到中國價值和中國夢,不是狹隘地局限在中國。中國在“一帶一路”倡導的中國價值和中國夢應該是每個人都想實現和都能實現的。中國需要設計一個能給人留下記憶的核心價值,便於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傳播。 孔夫子的價值觀是“仁義禮智信”,毛澤東的價值觀是“為人民服務”,“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價值觀一定要簡單易記。

  中國絲路文化價值可考慮用漢字“和”“仁”二字概括,更容易被“一帶一路”國家理解和記住。“和”可以概括個人世界觀、家庭觀、社會觀、國家觀和天下觀最美好的一面;“仁”是人與人之間、鄰里間、民族間、宗教間、國家間最為高尚的價值觀。“和”和“仁”不僅很好地表達了習近平主席有關新型國際關係合作共贏的義利觀,更可以創新性地翻譯成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英文句子,便於對外傳播。“和”和“仁”深刻表達了從周恩來提倡的和平共處原則到習近平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意涵。各國之間必須堅持合作共存、相互關愛、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共享發展成果,讓“一帶一路”成為沿途發展中國家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康莊大道。“和”“仁”還意味著,大國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反對大國為一己之私到別的國家和別的地區以各種借口製造對抗、製造衝突、製造流血、製造戰爭。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