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基礎與根

http://www.CRNTT.com   2016-11-23 00:08:11  


分論壇現場(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束沐)在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的第二組分組討論上,二十餘名兩岸老中青各界專家學者、文化界人士圍繞“中華文化的現代價值”與“中華文化創新的路徑”先後踴躍發言並交流切磋,現場氣氛熱烈。與會人士認為,兩岸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對文化、文化概念、文化價值等內容有著不同理解,但均認為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基礎與根,不僅不能丟棄,而且要堅守根本、發揚創新。

  全國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主任、教授、高級經濟師李貽良介紹了“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發展思路,他表示,“互聯網+”的時代核心理念有體驗、免費、創新和共享,使我們的思維發生了變化,使我們的文化理念不斷深入滲透,他以《大聖歸來》為例,表示該片是“互聯網+金融+文化”,大聖歸來有89位制片人,眾籌式的投資。他還介紹了政府開展的全國性的四大扶貧工程中就包括“互聯網+文化”的扶貧。他指出,全國的文化企業中80%是中小企業,而且都遇到了融資難、上市難的的問題。他表示,互聯網能夠引領、刺激、發展文化產業,大網絡、大金融、大文化的時代即將到來。

  來自台灣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的陳復探討了中華文化的本質意義。他表示,雖然中國人政治告別了殖民,但學術仍然“被殖民”,受到西方思想與方法論的壟斷,而中華文化自身的學術能量實質上是萎縮的,並沒有適應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需求釋放出文化能量。事實上,中國原本是思想大國,其影響輻射面超過本身疆域。他從造字開始解讀中國二字的“中”,好比一面插在土地的旗幟,預示著中國原本是德性的象徵,要建立一個有德性的國度,而中華合起來是“內聖外王”的概念。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從媒體人的角度談兩岸當前文化認同問題。他表示,中時最近開始關注“文化台獨”與“文化中國”兩種思維是否產生碰撞。他以民調數據為例,表示在台灣不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有6成多,而認為是台灣人卻不是中國人也接近4成。他解釋,60年代出生的台灣人接受的文化教育是非常中國的,他們這一輩對中國的認知是不會自我否定的,但現在島內對“中國人”的理解等同與“大陸人”,基於文化中國的背景對中國認同的台灣人越來越少。他指出,台灣文化曾經風靡大陸,但李登輝以後,台灣文化被本土化、地區化、閩南化,喪失了原有的領導力。

  台灣天開電影文化有限公司執行長餘家菁在自我介紹中稱,她雖然大學念的是政治學和國際關係,但現在是麻省理工的物理學研究員,而且有自己的電影公司。她表示,媒體只是一個載具,最重要的是承載的內容是影響人心的,所以每一個媒體人應該肩負起傳遞什麼樣內容的責任。她認為,今天要成為一個制片人和導演,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而台灣現在電影行業都說不景氣,她現在也和美國、印度合作。她指出,今天如果一個導演走不出康莊大道的人生,無法用電影展現出康莊大道的生活。她表示,溝通從文化下手,身處現在的社會更應弘揚中華文化,因為可以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精神是什麼,讓自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然後真正地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