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觀察:擁護“武統”聲音為何不斷上升?

http://www.CRNTT.com   2017-03-25 00:11:10  


台灣海峽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作者 郭振家)筆者上周參加全國台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發現台灣部分青年學者有一個誤區,喜歡糾結於詢問大陸民意到底是擁護和平統一的聲音高,還是擁護武力統一的聲音高。這個誤區實際上是對大陸近年來民意的表達不是很了解。“和統”和“武統”,作為兩種不同的統一方式,可能最後是需要中央決策高層拍案定奪;但大陸民眾擁護“和統”還是“武統”,恐怕是民眾對於兩岸現狀基於自己切身認識的輿情表達。

  “和統”與“武統”是兩種相對對立的方式;但若是進行嚴格的定義之辯,可能為了統一,二者還是可以存在著某些交集。最終和平的實現不代表過程中軍事力量未曾發揮作用。今年1月,海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提出“北平模式”解決台灣問題。歷史上的“北平模式”實際上是先有“圍城”之舉和“天津模式”之慘烈,然後才有傅作義痛下決心與共產黨談判,最終北平和平解放。所以,若是這樣的最終統一,大陸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但現在的民進黨會放棄“困獸之鬥”嗎?近日蔡英文登上潛艇大喊“潛艦國造”,並希望“在8年內造出第一艘潛艦,10年內服役”,恐怕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注腳了。

  中國大陸民間聲音擁護“和統”還是擁護“武統”,到底哪方面多一些呢?這個問題設計實際上是有疑問的,就是假設民眾進行“投票”(或民意表達)必須進行“二選一”。而現實情況是,同一個人或者同一類群體,對於“不同條件下”的兩岸關係,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條件變化,選擇也是在變化的,並且條件才是自變量。概言之,擁護“和統”,是因為對於兩岸和平發展有信心,認為兩岸通過持續的交流交往最終可以實現和平方式的國家統一;擁護“武統”,是因為對於兩岸和平統一無望,認為兩岸交流交往已經很難改變台灣“走向獨立”,所以不得不採取最激烈的方式解決統一問題。

  所以說,與其糾結於大陸民意到底擁護“和統”還是擁護“武統”多一些,不如思考,到底哪些因素會導致大陸民意發生波動?解決問題的“鑰匙”顯然還是在台灣一邊,台灣方面需要反思的至少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在馬英九時期(尤其是2014年“反服貿”之前),大陸擁護“武統”的聲音是很弱,弱到幾乎聽不到的?馬英九時期兩岸交流可謂是柳暗花明。從陳水扁時期的“急獨”不斷挑釁大陸,到馬英九時期迅速走向和解,人員往來和經貿聯繫密切,甚至到後來兩岸民間均有探討“和平協議”的簽署和“九二共識”下兩岸現狀的重新定義,這一切將兩岸“和”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惜這些民進黨是不願意接受的。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和平友好的現狀不斷地被打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