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人”概念之演變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國民黨內最早公開提起“台灣人”概念的是蔣經國。1972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中日恢復邦交、釣魚島事件等動搖了國民黨“法統”的基礎。以此為契機,一批在戰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世代開始了要求分享政治權力與民主化為目標的挑戰。他們要求國民黨政權面對統治區域只及於台灣這一現實進行改革及“國家建設”。

  1987年7月27日,蔣經國在宴請幾位台灣人耆老時說道:“我在台灣業已住了四十多年,我也是台灣人了”,在台灣社會引起極大的震蕩。自此,有關“台灣人”、認同問題的議論在島內逐漸展開。曾與他有過密切接觸的王作榮認為如果將蔣經國的“台灣人”之說與其本土化政策相連結起來看,他的“台灣人”內涵裡邊包含了希望台灣島內族群融合、台灣內部整合及自己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意義,同時也可看到他此說也藉國民黨的落地生根與族群融合而改變國民黨外來政黨的形象,強化國民黨在台灣統治的正當性之目的。但從他過往言行而言,他的“台灣人”是中華民族下面的台灣人,是中國人的下位概念,因而也是一種族群性的概念。

  1988年蔣經國去世,本省人李登輝繼任“總統”。因為蔣經國晚年的開放政策使台灣社會面臨巨大的轉型。雖然李登輝晚年受到“台獨教父”的批評,但如果我們今天用後見者之明研究李登輝當年的言行,卻可以發現,當年李登輝的政策還是基本沿著蔣經國的路線在走,有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情懷,並且企圖在兩岸關係上有所作為的。在繼任之初,他利用台灣社會要求改變蔣家政權以來專制獨裁統治、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權力分配不平衡、正視台灣社會要求將台灣的政治建構進行更適合台灣現實的轉變的要求,以台灣社會的民意為武器,逐漸在國民黨內政治權力鬥爭中取得勝利。在把握實權後,他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給佔據台灣一省又聲稱代表全中國、在國際社會幾乎得不到承認的“中華民國”給予定位的問題。即如何對台灣及台灣人下定義的問題。

  李登輝在兩岸關係上曾制定《國統綱領》,成立“國統會”,並一再表明統一、富強、民主的中國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1994年李登輝發表“反共不反華,反獨不反台”的見解。1995年李登輝首度提出“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的概念。在1996年的“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中華民族能歷5000年而不墜,端賴優秀文化的維繫”。“海峽兩岸沒有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有的只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李登輝並呼籲:“海峽兩岸都應該正視處理結束敵對狀態這項重大問題,以便為追求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做出關鍵性的貢獻”。李登輝對“台灣人”的定位則強調共同的歷史經驗:“五十年來的禍福與共,已經讓我們成為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1998年,李登輝在馬英九競選大會上用“新台灣人”概念為馬英九拉票。他的“新台灣人”內涵,正如他在第二任就職演說中提出的也就是強調共同集體經驗的“生命共同體”概念的“台灣人”。雖然李登輝執政後期提出“兩國論”,但其執政12年間,一直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民族”,所以他的“新台灣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台灣人,也就是中國人下位的台灣人。因而也是一種族群上的概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