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曉曉:推動青年交流 培養兩岸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17-10-28 00:12:15  


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曉曉(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電(記者 秦正陽整理報道)“新形勢下的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學術研討會日前在福州舉行。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曉曉在發言中表示,兩岸短短不到八年的大交流為時尚短,台灣民意尤其是台灣青年對於大陸存有誤解、偏見、疑慮、疏離並不可怕。兩岸關係全面進入深水區,標誌著兩岸關係已經進入軟實力的磨合接軌階段。兩岸關係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從交流到交往到交心,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陳曉曉認為,對當前台灣年輕世代而言,“台灣認同”已享有某種類似國家認同的地位,要改變它需要經歷一個困難而緩慢的過程。而且由於政治觀念和思想文化存在相對自主性,在兩岸經濟關係逐漸制度化後,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改變相對滯後。同時,台灣年輕世代的“台灣認同”較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其各種身份認同之間存在位置轉換的可能。2008年5月以後,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兩岸各方面交流與合作取得前所未有進展,僅人員往來就不斷刷新紀錄。兩岸交流的成果在旅遊觀光、教育領域、社交傳媒、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均得到了體現。

  通過對台灣青年世代的訪談,陳曉曉總結道,台灣青年世代對於民間交流總體持肯定態度,但同時存在理性判斷與安全需要、自尊心理的矛盾。同時,大部分同學對於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抱持肯定的態度,且認為應該多做宣傳。她表示,“交流要能培養台灣青年的‘兩岸視角’,過‘兩岸化’生活,產生‘兩岸認同’,進而達到‘兩岸一家親’,成為‘兩岸族’。”從“生活在台灣”到“往來於兩岸”,兩岸的生活空間彼此要融入與融合,培養兩岸認同。

  “要增強兩岸青年交流並進,推動兩岸認同,就要拉近心靈距離,提供發展出路,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兩岸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陳曉曉最後說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