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新情勢與青年議題

http://www.CRNTT.com   2018-09-03 00:32:28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峻豪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藍、綠、紅、青”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預期》。作者認為:“事實上,目前不論是大陸方面持續深化的“惠台政策”,或者民進黨政府對兩岸政策都必須在“作為”與“不作為”之間取得平衡,都反映了兩岸關係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亦即:政治與社會層面共同構築兩岸關係的時代。本文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軸線,勾勒出當前政治面與社會面交織而成的當前兩岸關係特徵,另外,也以“青年世代”為核心,論述兩岸當局在此刻處理兩岸關係的做法及策略。本文認為,兩岸關係從政治認同的論爭,到青年世代的政策安排,乃是凸顯了上下層兩岸關係在當前的融合,而執政者如何從青年世代的政策安排淡化政治認同之爭議,更是推進兩岸關係、主導兩岸議題的關鍵因素。”文章內容如下:

  一、從“藍、紅、綠”到“綠、紅、青”的兩岸關係發展軸線

  自兩岸分裂分治以來,政治認同的論爭向來都是台灣與大陸當局無法迴避之重要議題。兩岸在1992年建立“九二共識”後,兩岸關係開始被認為具備政治表述的彈性空間,是政治認同能取得最大公約數的契機;不過,隨後民進黨於2000年執政,陳水扁對本土意識的著力,甚至在第二任任期更積極推動“台灣正名”相關政策,①在台灣又加深了統獨立場之對立,並擴張藍、綠、紅間的距離。大抵來說,從1992年到2008年的16年間,兩岸關係可謂長期聚焦在上層政治關係的互動模式,隨著領導者的主導以及政治對話之缺乏,政治認同乃是持續糾葛在兩岸關係發展脈絡,並成為推進兩岸關係的一項費解議題。

  兩岸關係再起明顯變化,乃是在2005年的“連胡會”之後,而到了2008年,國民黨重回執政,兩岸間政治的認同爭議獲得緩解。隨著馬英九上台,兩岸間多項事務來往的大門被打開,②大陸方面的讓利,使兩岸政策逐漸落實了“實質”、“具體”、“制度紅利”等目標,在馬英九執政初期,其以訴求“經濟議題”來淡化認同問題的做法,創造了“兩岸經濟發展”成為一個對立政治認同的中間選項的可能,使經濟發展實益超越政治認同之紛爭。

  當然,在台灣,藍綠之間在統獨爭議上的對壘,也是基於社會上長期積纍的意識形態,並非立即能得到化解。不過,到了2012年,馬英九獲得連任,代表兩岸經濟發展這個中間選項獲得了肯認,並加強了經濟議題得以擱置統獨爭議的力道。如當時馬英九在勝選後所言:“人民也肯定我們擱置爭議、爭取兩岸和平,把危機轉變為商機。”道出了執政者在不談及主權爭議等認同問題下,開創兩岸開放的經濟實益的兩岸關係推進模式。當然,2012年能夠成為一個重要關鍵時刻,更因為民進黨終須正視大陸事務乃無法迴避之課題。③在該時,長期主張去中國化的民進黨於謝長廷2012年10月訪陸後,④可謂正式激起了民進黨領導層具體開展民、共交流各項內容,⑤並爭相競逐兩岸政策的發言權。例如,時任黨主席蘇貞昌除了恢復中國事務部的運作外,更籌劃組成中國事務委員會,希望能為民進黨在兩岸互動上找到一個新的方向,甚至表示“願以黨主席身分訪陸”;另外,2014年1月中,蔡英文由“小英基金會”執行長林全率團訪中,更被認為是要加入黨主席選舉以及當時為“總統”大選鋪路的重要舉措。當時,蔡英文具體表示,“兩岸以專業導向的交流活動增加瞭解,才能打開兩岸交流的局限性”,足見其面對兩岸新局勢所產生的轉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