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讀《海角七號》

http://www.CRNTT.com   2009-02-15 09:29:57  


 
  它,創造了台灣2008年最流行語——“你海角了嗎”?

  雖然最後1.25億人民幣的總票房,在大陸只能算一部普通大片的水準,但對人口只有2300多萬的台灣地區來說,堪稱奇跡。據悉,一張電影票在台灣的平均票價是250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60元),也就是說,竟有100多萬人次觀看了該影片。據台灣記者透露,在他們採訪的觀眾中有人先後看18遍。“你海角了嗎”,也成為2008年台灣流行的問候語。而該片的主題曲《國境之南》、《無樂不作》更是年輕人手機鈴聲的首選。據悉,影片上映期間,就連平日不大出門進戲院的阿公、阿婆,也都攜老扶幼,集體進戲院“膜拜”。

  台灣文藝片鼻祖侯孝賢也去看了《海角七號》。他給出了一個很高的評價,“這是我近年來看過最熱鬧、最親切、最有商業賣點的台灣電影。如果連這樣真誠的電影都不賣座,我們真不知道台灣電影的未來在哪裡?”(曲作傑)

  “海角”為何這樣紅?

  它,迎合了現代社會的主流意識

  《海角七號》為什麼這麼紅?這是很多人都在討論的問題。它的故事並不是特別傳奇,拍攝手法也不是特別讓人驚喜,甚至連表演也不是特別精彩。為什麼會這樣大紅大紫?歸根結底,是一個“台灣性”的問題。

  《海角七號》在台灣上映時,正當台灣經濟表現出蕭條氣氛,陳水扁貪腐新聞如同連續劇般每日上演。導演魏德聖說,影片正是借助所講述的故事,快速地掀起了台灣觀眾的情感與認同,成了台灣民眾集體情緒的宣洩出口。

  台灣金馬獎主席焦雄屏對此給出的解釋是,《海角七號》在台灣會如此紅火,原因有兩個:一是電影本身拍得好,打破了台灣電影圈的一些常規定勢,導演沒有玩弄個人風格,沒有將題材和筆墨集中在社會陰暗面,邊緣生活的展示上。影片有著正面的人際關係,電影語言明快並且幽默,情感和風格都極為貼近大眾;二是從社會層面上看,影片以愛情為題材,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下所呈現的故事,超越了時間、空間以及政治性的主題叙事範圍。特別是影片中表達的對城市文化的批判,對台南以及大自然,鄉土文化的向往與親近,迎合了現代社會的主流意識。

  它,原汁原味,回歸了“台灣性”

  具體說,就是《海角七號》回歸了“台灣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