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怎樣成為一流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09-05-05 10:37:15  


 
中國要尋找下一個“接棒者” 

  葉楚華:談得很客觀,不像有的地產專家僅僅把矛頭引向地產商,避而不談地方政府。 

  中國已經日益走向一種大型的開放經濟體,在全球視野下,中國應有怎樣的定位呢?我認為除了要學習發達國家的福利制度、技術創新和藏富於民之外,還要學習他們的“剝削”精神——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虹吸別國的物質資源和產品的基礎之上,這是所有發達國家的共同特征,也是一個國家走向發達國家的必要條件。 

  第三產業比重高被當做發達國家的標誌,例如美國是75.3%、日本是68.1%、韓國是55.1%、法國是72.4%。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上的國際分工的問題,關起門來講提高某國的第三產業比重是個偽命題,一國不可能在不“剝削”別國的前提下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 

  發達國家之所以富裕,是因為擁有壟斷性的、稀缺的、無形的東西去大量交換發展中國家競爭性的低價物質產品。這就像在一國之內,城裡人比農民富有,很大原因也在於城裡人的產品比農民的產品更具壟斷性和稀缺性,而農民只能生產近似於完全競爭的農產品。 

  中國要完成向發達國家的轉型,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擁有品牌、技術和服務業優勢,二是找到一個提供生產物質形態產品的接棒者。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就是這麼走過來的,中國是它們的接棒者。但隨著30年的經濟迅猛發展,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備這兩個條件,接下來,在全球經濟領域可以開始“有所作為”,尋找下一個接棒者了。 

  非洲會是一個好的選擇。經濟危機下,發達國家正在從新興市場抽離資金,這是中國的機會。一方面,全球礦業將進入新一輪衰退期,使得以出口礦產品為主的非洲國家外匯資金更加緊缺,非洲對外資、外援的需求更迫切,這就為國內企業投資非洲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部分產業生產加工能力的富餘,增加了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動力和壓力,對非投資可大規模轉移國內過剩產能。近幾年,中國對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的投資增長較快。截至2008年年底,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50億美元。此外,朝鮮將來如果能夠實行開放政策,也將產生數以百萬計的上好勞動力。 

  永遠不要關著門做白日夢。不走出去尋找下一家接棒者,我們永遠無法成為一流國家。但要注意一點,不能將之歸結為新殖民主義,也不能簡單地界定為對窮國的剝削,這是雙贏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也是通過接發達國家的棒來完成的,今天中國尋找下一個接棒者,是一種經濟正義。因為發展中國家只有勞動力、物質資源這些競爭性的東西,靠這些不可能要到一個好價錢。 

  宏觀經濟學有一個趨同理論,即世界各國的經濟最終會趨同。起步階段的經濟體都是依靠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心甘情願接受別國剝削,等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會喪失這一優勢,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但如果它能實現技術和品牌轉型,就能保持穩定增長,這時它尋找的下一家具有勞動力優勢的經濟體開始迅速發展,最終,這種傳遞性會使得世界經濟趨同。當然這種趨同僅僅是趨勢,如果受到政治動蕩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趨同的環節就會被破壞,有些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可能一直處於貧窮落後狀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