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大陸在發展 兩岸有很多對話新起點

http://www.CRNTT.com   2009-07-13 12:15:13  


兩岸有很多互動交流的新起點
  中評社台北7月13日訊/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台籍講師李政亮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另類兩岸對話起點…”作者表示:“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不僅邁向現代化的北京、上海已進入台灣中產階級的視野中,甚至成為競爭焦慮的來源。在這種現代化想像下的兩岸關係外,還能有些什麼可能性?別忘了,儘管兩岸在政治、制度乃至社會組織方式有差異,不過,強調競爭力、拚經濟卻是有志一同。也別忘了,現代化乃至新自由主義在兩岸都是官方意識形態,兩岸也都有不同的批判聲音,從發展至上主義、農村問題、媒體問題到大學機制運作的討論等。”作者認爲“這些是另類兩岸關係的對話起點。”文章内容如下:
 
  對於崛起中的中國,台灣政黨系譜的一端不願面對,反應慢半拍;同樣地,另外一端儘管洞燭機先,不過,經貿資金流動幾乎就是兩岸交流的代名詞。在既有政黨政治的兩岸關係之外,我們是否還存在另類的“中國觀”?

  近三十年來,文化風景乃至思潮的變遷,在全球與本地資本以及“國家”政策作用下掀起一波波的變化。一九八○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是文化熱的年代,九二、九三年的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以及全面市場化。伴隨市場化而來的是更多的台港流行歌曲、卡拉OK等消費文化。也在這樣的情境中,九三、九四年爆發“人文精神論爭”,主軸只有一個:在商業大潮來襲、消費文化興起之際,知識份子如何自處?

  緊隨市場化政策,知識份子也出現分化。有人以政府幕僚或建言者的姿態發言;在他們眼中,市場化是大勢所趨,整個社會結構應當遵循自由競爭的邏輯。另一個群體則堅持知識份子的批判視角,對市場化以來資源分配公平問題提出質疑。知識份子們的不同看法也就成為九七、九八年新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辯背景。這場論辯之後,幾乎再無重要的思潮論爭。新自由主義的全面獲勝或許已是無須言說的事實。

  步入千禧年以來,在“與國際接軌”的口號下,全球資本與本地資本共同構築了一幕幕城市神話,房地產、股市成為全民運動。曾被視為最後一波暴利產業的媒體,也引燃一波波熱潮,選秀節目的出現、百家講壇帶出的“學術明星”、投資動輒上億人民幣的電影大片、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電視歷史劇與懷舊熱…。

  學術機制方面,從北大改革方案,到鼓勵教師投稿SSCI或以CSSCI論文篇數作為評鑑基準等,都是新自由主義運作邏輯的再現。

  在新自由主義主宰的年代裡,民族主義也以新的姿態出現。二○○八年在中國崛起氛圍中舉辦的北京奧運,是重要的歷史轉捩點。所謂的中國崛起,不在驚人的消費能力或工廠產品,而在有能力向世界展現中國。

  前述是大陸發展的簡史。但,這對台灣意味著什麼?

  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不僅邁向現代化的北京、上海已進入台灣中產階級的視野中,甚至成為競爭焦慮的來源。在這種現代化想像下的兩岸關係外,還能有些什麼可能性?別忘了,儘管兩岸在政治、制度乃至社會組織方式有差異,不過,強調競爭力、拚經濟卻是有志一同。也別忘了,現代化乃至新自由主義在兩岸都是官方意識形態,兩岸也都有不同的批判聲音,從發展至上主義、農村問題、媒體問題到大學機制運作的討論等。

  這些是另類兩岸關係的對話起點。大陸的思潮變化與論爭可以成為台灣的參照系之一,台灣的社會運動實踐經驗也可以成為大陸的參照系之一。在一個新自由主義主宰的年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