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鐵礦石談判的五大教訓

http://www.CRNTT.com   2009-08-13 16:27:21  


鐵礦石談判給中國鋼鐵企業帶來教訓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訊/據統計,2000年以來,全球鋼鐵產量的總體增幅中,大約78%來自中國。2005年中國鋼鐵產量接近3.5億噸,幾乎相當於歐洲和日本的總產量。

  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自參加鐵礦石談判以來,中國鐵礦企業一再聲稱要“在今年的談判中扳回話語權”。然而,幾乎每一次談判,中國鋼鐵企業一直節節敗退。2005年至2008年這4年的鐵礦石價格分別上漲71%、19%、9.5%、96%,漲得讓中國大大小小的鋼企刺痛。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企業與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何維達文章分析,中國鋼企鐵礦石談判有哪些教訓值得總結呢?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產業集中度低,無序競爭嚴重。雖然中國目前是全球鐵礦石第一大買主,但中國鋼鐵企業數量眾多,大多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很低,遠不及美國、日本、印度和韓國,這幾個鋼鐵大國的產業集中度CR3在50%至90%之間,中國鋼企的產業集中度CR3不到20%。中小企業各自為政導致產能繼續擴張,對鐵礦石需求“高燒”難退。國際礦業巨頭不用費力就能把握住中國鋼鐵業的“軟肋”。 

  第二,中國鋼鐵企業參與此類談判經驗不足,且不知隨機應變。日本等國家的鋼鐵企業能夠接受漲價,主要是其中一些大企業擁有鐵礦石股權,以及其產品附加值價較高、漲價對他們影響相對不大。而中國鋼鐵企業的產品附加值普遍偏低,漲價對中國鋼鐵企業影響較大。此外,中國鋼鐵企業談判人員事先劃定條條,當情況發生變化之後,不能隨機應變。

  第三,一直沒有取得定價權。多次鐵礦石談判的失敗,折射出中國這個原材料需求大國在定價話語權上的尷尬。作為世界鐵礦石第一大進口國,中國這個大買家卻對這些事關國家安全的原材料的定價缺少發言權,被迫“高買低賣”,成為全球貿易中最大的被動買單者。中國成為全球的加工、生產中心,主導了生產,但主導不了原燃材料的價格。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必須根本改變。因此,除了國內應該“抱團應戰”一致對外,還應該主動聯合日本、韓國等鋼鐵大國,形成內外合力。 

  第四,鐵礦石進口渠道過窄,受制於人。目前,中國的主要鐵礦石進口國是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尤其是澳大利亞、巴西兩國的三大鐵礦石寡頭。雖然現在鐵礦石供過於求,但是中國還是要接受其屈辱價格。因此,中國應該到發展中國家合作開發鐵礦資源,多途徑拓寬鐵礦石進口渠道,降低對三大鐵礦石寡頭的依賴度。這樣逐步可以擺脫被動局面。 

  第五,中國鐵礦石談判一直有經濟間諜潛伏臥底。最近,力拓潛伏在中國的經濟間諜被揭露,充分說明經濟博弈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對此不能掉以輕心。力拓潛伏在中國的經濟間諜胡某很清楚要在談判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做到“知己知彼”。為了能夠了解到比談判對手“中鋼協”更多的市場信息,此人和其所帶領的力拓中國區銷售團隊,深入到三四線城市的小鋼廠,去深度挖掘各種“機密信息”,包括: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數據。他們不僅對談判桌上的情況了如指掌,而且對中國鋼鐵企業的家底也十分熟悉,難怪談判中方總是吃大虧。 

  文章稱,以上五點,是鋼企鐵礦石談判的重大教訓,必須高度重視,並且要早採取措施,否則我們可能會一直陷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