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中國製造” 須走向“中國創造”

http://www.CRNTT.com   2009-09-26 08:56:09  


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中國還需要繼續奮鬥。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訊/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製造”深受重創,出口貿易基本呈現下降趨勢,形勢不容樂觀。

  證券時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春頂博士文章表示,金融危機對於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主要有三大渠道:第一,國外需求下降,直接影響到中國商品的出口;第二,增強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和壓力,弱化出口產品競爭力,從而會影響出口;第三,強化了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訴求和傾向,“中國製造”將遭遇更多的貿易摩擦困擾。

  文章認為,展望今年後期出口貿易的形勢,總體的判斷是,會有積極的穩步增長趨向,但增速不會顯著。

  原因主要有四點。其一,南方地區的出口企業已現回暖積極信號。7月份以來,國內出口企業的訂單開始增加,甚至出現了用工潮和民工荒的跡象。其二,世界經濟形勢預計會逐步回升並向好,一定程度上能夠刺激需求和進口。其三,國內的出口促進措施,如出口退稅率的提高,以及對於貿易融資和寬鬆信貸的支持,會逐步顯現,增強“中國製造”的競爭力。其四,從目前走勢看,世界經濟仍存在通脹的風險,同時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大可能較快的走出危機。所以,中國出口貿易短期內會有一定回升,但不明顯。

  文章分析,“中國製造”的昨日輝煌會否一去不複返,中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否已走到盡頭?觀點是否定的。理由如下:首先,“中國製造”基本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該類物品的特點是收入需求彈性和價格需求彈性都較小,它們的需求不會因金融危機而大幅下滑,且一旦危機消除,能夠較快恢復。從1-8月份的統計數據看,中國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明顯小於同期出口總體水平,正說明了“中國製造”抵抗危機能力強的特點。其次,國際分工的規則和中國要素禀賦的特征決定了“中國製造”在一段時期內不會退出歷史舞台。存在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要素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決定了,在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的情形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必然要在中國生產,“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會被取代。再次,中國已經形成高效的生產與出口加工體系,以及成熟的出口營銷網絡,強大的出口競爭力短期內不會被取代。

  當然,“中國製造”的未來也會面臨眾多挑戰,包括人民幣匯率調整的衝擊,貿易摩擦的阻礙,世界經濟失衡模式的扭轉等等。可以說,出口的轉型和升級是大勢所趨,“中國製造”呈大規模數量擴張的時代必將逝去,更加注重貿易質量和效益是發展的方向。

  文章最後說,長期看,“中國製造”的明天不是夢,中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但“中國製造”的質量和產業升級必將不斷提升。鑒於此,在宏觀政策層面,當前應該積極扶持出口企業渡過難關,盡可能的減少金融危機的衝擊;同時必須引導、鼓勵和促進出口產業的升級和質量提升,逐步啟動內需,扭轉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經濟增長模式,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