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世界經濟平衡增長 中國有何任務

http://www.CRNTT.com   2009-10-05 10:15:31  


加快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已經成為中國迫在眉睫的任務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訊/G20匹茲堡峰會的一個標誌性意義,或許就在於它開啟了全球經濟秩序調整的序幕,敦促世界各國深刻反思金融危機的教訓,共同聯手來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平衡增長。證券時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馬 濤文章表示,世界經濟平衡增長,不是單個國家的義務,而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不能由單一國家主導,而應由世界各國共同協調。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從不逃避屬於自己的義務,也決不放棄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不論從未來全球經濟發展來看,還是從中國自身經濟安全來看,加快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已經成為中國迫在眉睫的任務。

           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嚴重

  文章稱,金融危機爆發後,經過一攬子計劃的實施,中國率先實現了經濟復甦,進入企穩回升階段,照此發展下去,實現今年保8的經濟增長目標可以說毫無懸念。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經濟結構失衡依然是制約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是需求結構失衡,經濟增長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弱;二是產業結構失衡,經濟增長依賴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工業擴張,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三是城鄉結構失衡,二元經濟體制沒有根本改變。這些都嚴重影響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中,我們主要依靠的仍是慣用的政府投資手段,民間投資尚未獲得完全啟動。同時,在大量投資刺激下,中間需求激增,產能過剩風險積聚,而消費增長依然緩慢,最終需求擴大仍困難重重。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G20匹茲堡峰會的一個主要議題,儘管各國都紛紛主張貿易自由,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但從歷史經驗來看,在沒有強有力制約情況下,歐美大國會隨時根據自己利益的需要背信棄義,高舉貿易保護大旗,以保護本國產業,拉動就業增長。此外,歐美各國的經濟復甦還需要一段時間,G20匹茲堡峰會中國作出擴大內需承諾,相當部分外需要向內需轉化。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勢頭,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逐步從“保增長、促增長”向“調結構、促消費”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已變得刻不容緩。

           經濟增長模式要有根本改變

  文章指出,自“九五”計劃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成為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十多年過去了,此項任務仍然沒有完成,經濟相反卻實現了低通脹高速增長,直到2007年通脹高企。近十年的低通脹增長得益於中國內外需的改善,其中外需的穩定增長是關鍵,使得中國長期推行的“趕超式”外向型經濟增長戰略得以持續。但是,在增長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雙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在國際產業轉移中,中國處於生產價值鏈的最低端,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環境、資源破壞浪費嚴重,這些都成為誘發中國經濟增長粗放的重要因素。同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後,政府公共服務“短腿”,使得國內“消費抑制”現象嚴重。

  加快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關鍵在於消除制約轉型的國內外因素。從國內來看,主要還是在於經濟體制方面,各種制度性因素、改革性因素、結構性因素和開放性因素都是經濟體制改革沒有徹底完成的結果,單純用政策手段不能解決體制性問題,體制性問題必須採用體制手段加以解決。從國際來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經濟理論“兩只手”開始變為“四只手”,國際“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逐漸加強,而國內“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國內影響逐步淡化,國內問題國際化、國際問題國內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在今天,中國的改革已經不單是一己之事,還是個世界性問題,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不僅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經濟轉型三個立足點

  文章認為,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應當具備三個基本的立足點:

  第一,建立內需主導型經濟模式。要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從藏富於國轉為還富於民;繼續推動以“住、行”為重點的消費結構升級,以消費需求增強對工業化、城市化的拉動作用;盡快形成“紡錘式”的社會收入分配布局,為內需主導型經濟模式構造堅實的增長基礎。此外,要合理擴大政府消費,加大政府的社會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務投入,消除因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而出現的強烈謹慎性儲蓄動機,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第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以突破制約產業轉型升級關鍵環節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以理順資源要素價格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重點調整要素結構,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以消除二元經濟體制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重點調整城鄉結構,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速以城市為依托的新型工業化,加大對農業投入力度,實現城鄉一體化。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調節。在上一輪全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為全球金融危機所否定,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貨幣體系失衡成為引發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擺脫國際因素對自身發展的影響,全球經濟聯動性增強,任何國家的單邊調整都或多或少帶來巨大的宏觀經濟風險。應該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合理化改進,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強貨幣區域合作,強化各種經濟政策和機制的國際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