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諾貝爾獎的質疑

http://www.CRNTT.com   2009-10-10 08:13:26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應用科技方面的巨大貢獻,有資格獲取諾貝爾獎。
  中評社香港10月10日訊/“有一些人不講歷史條件、社會經濟基礎,說中國大陸沒有人得獎,是牽涉到社會主義制度,說中國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可能產生諾貝爾獎得主。這是太武斷了。”“對農業科學技術貢獻巨大的袁隆平,並沒有得到諾貝爾獎。這是評判的尺度標準問題。如果諾貝爾獎的評選委員會的評判,有一種關懷全人類的眼光,發覺解決大多數窮人的農業技術創新也是重大的應用科學技術發明,那麼,中國人就應該得獎。 ”《文匯報》今天登出古雲的文章“諾貝爾獎的質疑”,做出上述評價。文章内容如下:

  高錕獲得了物理學諾貝爾獎,43年前對光纖有所發明,43年後才頒獎,顯然是滄海有遺珠,長期被忽略了。有人更問,何日在大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才得獎? 

  長期以來,諾貝爾獎基本上都是頒發給基礎理論研究有成就的科學家,至於對實用技術有所發明的科學家或工程師則很少頒發諾貝爾獎。美國的科技的確就在世界各國的前面,所以,美國籍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多。美國有最多的開發費用、最好的實驗設備、最多的來自經濟富裕社會的生產領域的新課題,這些科研條件,是中國比不上的。中國還須經過三十年左右的努力,才可能追上美國。 

  有一些人不講歷史條件、社會經濟基礎,說中國大陸沒有人得獎,是牽涉到社會主義制度,說中國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可能產生諾貝爾獎得主。這是太武斷了。 

  這種說法完全不講客觀條件,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五億人民溫飽也成為問題,西方曾經斷言,中共政府可能沒有辦法養活五億人口而垮台。結果,中國僅僅用了六十年,就改變了中國貧困的面貌,即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實體。中國的追趕速度令全世界矚目,每年百分之九點五的經濟增長,有四成以上是科學技術進步提升生產力所達致。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三倍。 

  中國人口眾多、資源不足、耕地不足、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薄弱,決定中國不可能採用西方走過的道路去加快發展。中國今天能夠翻天覆地起變化,全憑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統籌分配,用六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工業國家二百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國的科技發展大多數都是應用技術。中國是一個貧油國,很難仿效西方工業國家進口化石能源發展工業,但是中國的科學家發明了新的地質理論,找到了大批新油田,中國化石能源的自給率達到百分之九十。 

  中國人近二百年來不斷受到飢餓的威脅,袁隆平的水稻基因理論,為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中國人民在建國初期每天只有一碗飯,今天已經有四碗飯,脫離了飢餓。這些應用技術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中國人民生活的改善,是歷史性的成就。但是,這些都是應用技術。所以對農業科學技術貢獻巨大的袁隆平,並沒有得到諾貝爾獎。這是評判的尺度標準問題。如果諾貝爾獎的評選委員會的評判,有一種關懷全人類的眼光,發覺解決大多數窮人的農業技術創新也是重大的應用科學技術發明,那麼,中國人就應該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