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綜援政策 應衝出舊有框框

http://www.CRNTT.com   2009-10-18 09:50:50  


 
                   綜援果金政策混亂

  但是,由於我們社會對港英時代創設的綜援政策、生果金政策的本質認識不夠,或者有人視之為恩賜市民的金科玉律,所以只能在市民強烈要求下、在壓力團體鞭策下加以改善或作某些修修補補,不敢超出殖民時代的政策框架,更談不上解放思想,虛心聽取學者專家及各時事評論員的意見,制訂新的社會救濟政策取代綜援政策,以全民養老金取代生果金政策,並將新的社會救濟政策、全民養老金政策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地統一起來考慮。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與香港亞太研究所就市民對創建和諧社會的觀點,先後於○六年二月和○八年四月進行了兩次民意調查,成功訪問了約一千名十八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者認為貧富懸殊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反而爭取普選及民主等政治紛爭由百分之三十八點二急劇下降至百分之三十一點一,反映市民注重民生問題多於政治問題。

  這說明,不改革已不適應新時代的綜援政策,而以更切合實際的社會救濟政策(比如失業救濟、貧病救濟等)代之,不廢除對養老無助的懷柔性質的生果金政策而以設全民養老金取代之,無助於緩和社會貧富階級矛盾,無助於構建實質性的和諧社會。而這比政制問題更重要。

  有論者強調貧富縣殊是自然現象,對香港堅尼系數上升至○點五以上貧富懸殊惡化現象作“憎人富貴”之類的解說。評論經濟民生問題,應從事實出發而不宜從主觀政治願望出發。事實是:今年上半年香港貧窮人口在半年內急增二萬多人,已至一百二十三點六二萬人,創下十年新高,較一九九九年的一百一十三點○二萬人,增加百分之九點四。若按年齡劃分,同期的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貧窮人數亦由十四點四三萬增至十七點六萬,大增為百分之二十二,是繼中年人士後,貧窮人口增幅最大的年齡組別,最新四十五至六十四歲中年貧窮人數為三十四點三四萬人,較十年前增加百分之五十一點一。貧窮率方面,仍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最高,達百分之三十二點一。而青年的貧窮率亦急升至百分之二十,創下新高(據社會服務聯會分析統計處的數據)。

        努力衝出舊有框框

  亞里士多德在談到古希臘的政治變遷時,在《政治學》中寫道;在所有情況下,我們總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亂的起因。三國時代諸葛亮也說:“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不平等,貧富太懸殊,會引起亂;使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就能治了。所以,不制訂適合時宜的政策,協調貧富關係,讓“少有所長、老有所養”,或如《禮運篇》所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香港豈能管治好?

  解決上述的問題,不在於香港經濟實力不足,技術上有困難。據聯合國二○○八年十二月公布的一項全球家庭財富報告,全球財富總值是一百二十五萬億美元,人均財富是二萬美元。而香港人均財富高達二十萬二千一百八十九美元,世界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盧森堡多一成左右,比排名第三的瑞士、第四的美國多四成左右,比排名第八的英國多五成七,比排名第九的日本多六成二,比排名第十二的新加坡多七成八。港大精算系的專家學者也對實行全民退休保障早作了具體的可行性的估算。

  障礙在哪裡?習慣於港英時的舊思維,思想解放不了。在解放思想、衝破舊有框框上,香港“一制”是否可向內地“一制”取點經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