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陸為何不宜撤走沿海導彈?

http://www.CRNTT.com   2010-01-22 09:11:31  


 
  把沿海地區的導彈搬到別處不但需要建新的導彈基地,也需要增加導彈的射程,這一方面需要巨額的軍費開支,從而給“中國威脅論”製造新的、現成的口實,並引發周邊國家的疑慮,甚至可能引發地區內的“軍備競賽”;另一方面,中國的軍事戰略是防禦性的,而中遠程導彈的增加會被解讀為“中國轉向了進攻性戰略”,這除了引起周邊國家的疑慮外,還會引起全球主要大國的懷疑。這些顯然是奉行和平發展戰略、推行“睦鄰安鄰富鄰”區域政策的中國所不願意看到且需要加以避免的。

  沿海導彈的轉移,意味著現有的短程導彈(至少有相當部分)喪失了對台威懾效用,而新的中遠程導彈又難以很快替代部署,這種“自廢武功”的做法將極大打擊大陸軍方上下的士氣。“氣可鼓不可洩”,中國領導人顯然不願意影響部隊的士氣,尤其是在台灣問題解決之前;而且,在藍綠雙方日益往永久分離方向“合流”、民進黨依然有可能上台的情況下,中國大陸的文官領導人很難讓軍方同意把主要威懾手段“往後撤”,哪怕這種做法僅僅是象徵性的、其對威懾效果的影響也僅僅是暫時性的。

採購美國武器增加大陸疑慮

  更為重要的是,台灣如果不搞獨立,根本不必擔心會遭到大陸沿海導彈的襲擊。而台灣如果執意推行台獨,或者出現新的台獨動作,則大陸的軍事威懾又是絕對必要的。畢竟,部署沿海導彈有助於扼制台獨的勢頭與行為。軍事力量在“維持穩定局面”方面的功能由此得以展示。

  由上可知,馬英九先生反覆以大陸沿海導彈基地說事兒,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在迎合一種經不起推敲的觀點。民主政治固然需要展示親民,但親民不等於迎合淺見。高明的領導人,應該以自己的洞見,融“引導”於“親民”之中,謀劃有利於兩岸人民長遠利益的雙邊政治經濟關係框架(而不僅僅是ECFA)。蔣經國先生在這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因而贏得兩岸長久而普遍的尊敬。“帥帥的小馬哥”似乎有必要在這方面更多地向“不帥的蔣先生”取經。

  大陸在馬英九就職後已經釋放了足夠的善意,卻沒見到對方在政治與軍事上的足夠回應。在台海局勢相對緩和的情況下,馬英九反而謀劃實施民進黨時期被國民黨在“立法院”全力封殺的軍購,還有他對兩岸未來的一些言論。這些很難讓大陸相信他領導下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拒統”上有根本差別。雙方軍事設施的調整不是不可為,但必須在政治互信達到一定程度後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馬先生現在值得操心的,似乎不是如何讓大陸撤除或者移開福建沿海導彈,而是謀劃建立兩岸穩定的政治框架。一旦建立了某種政治框架(如以某種雙方可接受的方式承認一個中國),大陸自然會考慮沿海導彈基地的調整。

(作者任職於中國社科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