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互聯網的巴爾幹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3-29 08:54:01  


 
  其實,問最後這個問題是多餘的,因為在某些地方某些人不可以上網,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雖然網絡接入越來越普遍,但是網絡本身非常遺憾地離世界大同越來越遠。全球性的互聯網現在被分為多個區域,只有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通行自如。縱橫交錯的壁壘把互聯世界變成一個拼凑起來的世界,用哈佛大學法學院喬納森.齊特賴恩的比喻來形容,“寬帶最終的結局將僅僅是給信息高速公路增加了幾條額外的車道而已,每條車道可以行駛的車型將越來越少,而且只有某些司機駕駛的裝有某些被認可貨物的車輛才可以放行。”

  這些壁壘中最關鍵的是法律管轄範圍造成的地域壁壘。網民雖然面對著廣闊無限的虛擬世界,但每個網民肯定身處一個具體的位置,這個位置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定屬於一個國家政府的管轄範圍。而國家與國家是不同的:在有些地方,體制和國情與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信息自由存在內在的衝突;在另外一些地方,雖然也許並不認為網絡一概值得讚賞,但是將人們連接起來、使他們可以訪問和交換大量信息的基本理念,與這些國家的文化和政治意識形態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所以,中國外交部回應谷歌事件時稱,中國互聯網管理符合國際慣例,其實這種說法遠遠不如強調“中國特色”更能使自身的行為合理化。早期互聯網普遍被人們視為能帶來平等和民主,但現在人們意識到,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空間中,世界絕不是平的,而是充滿各種障礙,這些障礙有可能最終導致一體化全球互聯網被分成若干個空間。這裡面很大的一部分就是中國式的互聯網,可能對全球互聯網發展提出中國自己的要求。

  不過,希望嚴密規範網絡行為的政府同時也會馬上遇到一個問題:互聯網的範圍覆蓋全球,超越了一地規章的管轄範圍。即使根本目標是一致的,一個國家也很難將它的執法對象與其他國家的執法對象合為一體。而且,由於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對互聯網違法犯罪的理解存在不同,想要通過國際協議來控制互聯網的做法困難重重。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政府不去對國外的內容來源進行干涉,而是寧可重點控制國內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試圖使網民的上網行為地方化。

  將地域壁壘強加給互聯網,會使網絡發生轉變,違背其設計者最初的理念—創造一個沒有邊界和距離的世界。不過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生存在現實世界,怎可期待一個完美而理想的虛擬世界呢?我們將同時遭受離心力和向心力的拉扯:一方面,有數種從中心向外拉的力量,朝著分散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有重申中央控制以及政府權力的力量。它們同時作用在政策的宏觀層次和日常經驗的微觀層次上,它們所造成的政治與文化後果,只能讓歷史做鑒定。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媒體研究者)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