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當今印度,14個關鍵詞

http://www.CRNTT.com   2010-04-21 14:14:25  


 
  適得其反的“獎勵”

  “國內企業有投資衝動的很多,對印度、巴西等市場充滿幻想的也很多,但企業走出來之前首先做好公司內部的國際化,有沒有做這個事的人,有沒有這個體制。派來調研的人不是來旅遊的,不是去拍泰姬陵的,要深入分析投資政策、門檻、業務流程等,深入分析以後再動。”

  說這段話的是中國民營工程機械製造企業三一重工印度公司的首席運營官梁棟。

  三一重工股份公司2006年底宣布投資6000萬美元在印度設廠,作為目前中國企業在印度最大的直接投資項目,該研發製造基地已經於2009年10月啟用。

  今年30出頭的梁棟已經去過30多個國家,雖然來印度時間還不足兩年,但他對中印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帶來的影響卻有很深的體會。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曾經對一名印度員工進行了嘉獎,但意想不到的是,這不僅沒有激起更大的工作熱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原來,公司獎勵的員工種姓低下,引來了同在一個公司工作的高種姓員工的不滿,他們認為低種姓甚至賤民階層不配享有這種榮譽。對印度員工而言,國內對於員工的考核辦法會變得沒法適用。梁棟坦陳:“管理是以業績導向的,很多印度人沒有這些概念,安排的工作不能按時完成,沒法獨立開展工作。”

  事實上,三一印度公司這幾年做的還不錯,在同類企業中算是佼佼者,梁棟透露,孟買的高層建築混泥土吊裝至少有70%都是由三一重工的產品完成的。

  對投資印度,梁棟反覆強調的是,“準備一定要做足了,首先要有人,有團隊,有相應的公司管控體系。”他感慨:“文化相互適應是一個非常要命的過程。”當地特殊環境和企業對業績的要求會對管理者形成額外的壓力。

  可以說,文化上的碰撞是每一個打算投資印度的人都會遇到的,個人體會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如何妥善處理這些文化差異是跨國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現在,三一重工印度公司不僅對員工進行當地文化培訓,其母公司三一重工副總裁最近已經來到印度常駐,以更加深入了解市場,更好地管理企業。(劉亞南)

  “中國人很冷漠”?

  五年前我曾受邀到印度金奈馬德拉斯基督教學院與印度大學生座談。該校的斯瑞德哈教授向他的學生介紹我時說,“這是我在中國最好的朋友,中國人都非常熱情坦誠”。我笑著加了一句,“是的,以前你們的老師曾經認為中國人很冷漠,但是從我身上他終於明白,中國人是很有感情,對印度很友好的。”

  我和斯瑞德哈是2000年在尼泊爾參加“南亞技術、防務與合作安全”研討班時相識的。雖然中國並不屬於南亞,但是考慮到中國與南亞兩個重要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因此每年都有中國學員受邀參加研討班。

  那一次,在十幾天的時間裡,來自南亞各國以及中國的40多名學員組成一個大家庭,每天的任務就是聽南亞各國的軍事安全專家授課並進行討論,當然也有許多聯歡活動。

  根據規定,所有參加研討班的學員都有一項任務,即輪流把當天三四位老師的授課內容以及討論整理成文字並製作成學習簡報,在第二天上課之前發到每個學員手中。為保證這項工作順利完成,研討班把學員拆成兩人一組,組織的原則基本上是“中印配”、“中巴配”或者“印巴配”。當時我這一組的夥伴就是斯瑞德哈。

  憑著曾經在印度游學的經歷,我很快便與多數印度同學打得火熱,每天一見面我們就會有聊不完的話題。然而,只有斯瑞德哈基本上不與中國學員交往。眼看著就到了我和斯瑞德哈合作整理出版簡報的日子了,可是他依然與中國學員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

  我們出簡報的那天,上課的專題正好是中印關係,其中有個印度將軍講授他對中印關係的見解。我和斯瑞德哈一邊對筆記一邊整理有關內容。他說,“唐,你給我講講中國人如何看待1962年戰爭吧。”我們倆一邊聊著一邊寫著,從1962年戰爭談到中印關係,從印度人的特點談到中國的特點……忽然斯瑞德哈很認真地問道,“唐,我看過很多西方出版的書上都寫著‘中國人很冷漠’,你能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嗎?”說實話,這種對中國人的評價我還是第一次從印度人嘴裡聽到,原來斯瑞德哈對中國人抱有這種成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