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的GDP泡沫

http://www.CRNTT.com   2010-05-04 11:19:49  


 
  從微觀處見真實。如果綜合進行這樣的衡量,自1978年至今只有5.7倍的CPI漲幅,顯然不能衡量前述六類價格的變動,如果再加上住宅、教育、醫療,那就更無法衡量了。 

  在貨幣的對外購買力方面,雖然近年我國的貨幣有所升值,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總體來看,中國的人民幣貶值了六、七倍,也就是中國貨幣的對外購買力下降了六、七倍,而美元自身也處在不到貶值的狀態,如果將美元自身的貶值計算在內,那麼中國的貨幣貶值的更加厲害。日本、德國、亞洲四小龍都經歷過貨幣升值,而貨幣升值則意味著貨幣的對外購買力增加,以日本為例子, 日本的貨幣則一直處於升值狀態,戰後日元實行固定匯率時期的定價為360:1,而現在日元對美元匯率則在90:1左右,因此日元已經累計升值近4倍,其他國家如德國、亞洲四小龍都存在貨幣升值現象。 

  筆者也反對不適當的貨幣升值,因為這會對本國經濟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但是拋開人為對匯率的干預外,貨幣的升值實際是本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表現,在排除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的幣值至於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情況有關。 

  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和國際購買力從根本上是一致的,當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升高時,其國際購買力也必然升高,反之也是如此,而決定貨幣國內購買力的只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通貨膨脹因素,另一個是勞動生產率因素,當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時,這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就會下降,而當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時,這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就會升高,中國的貨幣購買力在改革開放後下降的非常厲害,也是由於這兩方面因素決定的,在通貨膨脹方面我國貨幣的實際通貨膨脹率遠遠大於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上升數據,因此通貨膨脹是導致我國貨幣購買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我國在2005年以前實行的是比較優勢發展戰略,這種戰略部注重勞動生產率的改善,而在國際上由於上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進入發展高潮,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都蓬勃發展,大規模應用,因此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上升的非常快,以美國為例子,20世紀60年代後期,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崩潰,這一方面是由於日本及德國等製造業強國的崛起導致貿易平衡轉變。但從另一方面即背後深層次原因來看,實際上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的大幅下滑直接導致了美元與黃金雙掛鈎體系本身缺陷的爆發,並進而引起布雷頓體系的崩潰。同理,美元在 1995年至2002年出現強勢,而這一時期的美元強勢無論是利差還是貿易赤字均無法解釋,從根本上看,這段時間的美元強勢是由於美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所致,因為美國1995年至2000年的長期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速達到了2%,是30年最高水平。 

  因此,經濟增長歸根結底是靠勞動生產率的改善,如果美國勞動生產率提高了,這個國家的貨幣幣值自然處於上升態勢,對於民眾來說,則是貨幣的購買力提高了,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必然到回到依靠勞動生產率提升上來,這才是良性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