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西方世界 時髦玩“懸浮”

http://www.CRNTT.com   2010-05-12 11:50:14  


 
                   政黨愛玩“懸浮政治”

  從兩黨制到多黨制,理論上可以誇得頭頭是道,核心是“多數原則”。然而任何結論都須有前提,大選的前提就是選民及競選者都是正派的明智的。特別是競選者,必須以真實、正派、求是的本質展現於公眾,才可以保證“多數正確”或“好人當選”。但西式大選離這樣的“理想化前提”從來相去甚遠。以此次英國大選為例,選民們由於利益關係、政治見解、個人好惡等等不同,很難從全局或明智出發去投票,表現出三種失誤:一是採取“營銷政治”的遊戲方式,二是明知可能產生“懸浮政治”卻無所作為,三是猶豫不決釀成苦果。

  筆者以為,對於英國公眾無可指責,因為投票是個人自由,這是遊戲規則中定好了的。但此次競選者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首先,票數越接近互攻越過分。如保守黨影子外交大臣黑格表示,白高敦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的企圖是“無恥的政治手腕”;如談及歐盟問題時,白高敦譁眾取寵,諷刺卡梅倫同克萊格的爭辯“像我的兩個兒子在洗澡時發生的口角”。這種攻擊與諷刺難免不成為今後“決策難”的伏筆。其次,互相攻擊多、提出辦法少。如工黨的白高敦以“我們從來不同意英國的經濟困難全都是首相一人的錯”,“相反,那些貪得無厭、詭計多端的國際銀行家才是罪魁禍首。”《每日郵報》指出,白高敦犯了兩宗罪:一是他沒有在經濟繁榮時撥備資金為不景氣做好準備,二是他用納稅人數十億資金擴大公共部門卻無實質成果。再如自民黨的克萊格在遇到難題時,總是避而不答或乾脆撒謊:否認他希望英國加入歐元區(實際已寫在他競選宣言第67頁)。這種貫玩“懸浮政治”的競選者,即使獲得了多數選票,又如何能指望他們真實、正派、求是呢?

                     “懸浮大選”難獲多數

  筆者贊成“多數原則”,因其體現了民主精神;但不迷信“多數原則”,因多數不一定明智。美國被視為民主制楷模,但人們很少認清其兩大弊端:一是“對資本民主,對人民不民主”。喬姆斯基在《失敗的國家》書中指出,“美國以照亮世界其他國家自由和民主的燈塔自居的形象,從來都是一個謊言。自威爾遜執政以來……美國言行完全不一致。在許多對外干預行動中,華盛頓往往支持最殘酷實施暴力的一方,違背人民意願”,“美國並非民主國家……不代表人民利益,而是代表壟斷資本集團的利益”。二是“對內民主,對外專制”。普京曾在慕尼黑強烈批評美國:“在國際關係方面逾越它的國只濫用武力……與民主格格不入。某些人天天教我們民主,自己卻不學習什麼叫民主。”筆者以為,此次英國大選結果,反映出當今西式大選的兩大致命傷:一是難以形成多數。原來是兩黨競爭,現在變成三足鼎立。誰知今後會不會四架馬車、五牛分屍呢?大選第二場辯論之後,90%選民表示更難決定投那一黨的票。從美國到歐洲,從拉美到東歐,包括中國台灣,越來越難以形成多數,這已成為大選新難題。二是即使形成多數也難以明智。這從許多國家的大選結果就可以看出,英國就是這種致命傷的典型受害者。

  筆者提倡“多數與少數相綜合”原則:一、承認“多數原則”,少數服從多數。二、承認“少數價值”,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環保政策等“一票否決”。三、承認“多數與少數”的相對性。陳水扁在台灣當選,在大陸肯定選不上;美國總統在本國算“多數”,在全球未必。四、承認某些情況下“多數原則”不起作用。如美國入侵伊拉克、恐怖主義,雖多數人譴責乃難以阻止。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