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經濟協議 開拓國際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11:41:51  


 
                    (二)兩岸經濟協議的價值

  1.貿易是台灣的生命

  台灣對外貿易總額、出口與進口佔GDP的比例相當高,所以爭取國際市場的公平待遇,維繫出口暢旺,對台灣經濟至為重要。特別是近幾年來台灣內需市場不振,經濟成長全賴外需支撐,如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5.98%中,外需貢獻度為4.64,而內需貢獻度僅為1.34。甚至台灣在遭受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外需對經濟成長依舊貢獻卓著,如2008與2009年的外需貢獻度為2.27與1.47,而這二年內需的貢獻度為-1.54與-3.34。

  2.大陸是台灣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外需因素來源

  在台灣的出口市場方面,1980年代主要集中在美國(例如1989年“我國”產品出口到美國比重達36.3%),但自1979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台灣對大陸投資日益增加,也帶動台灣對大陸出口逐年增加,自2000年起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在2009年的比重高達41.1%。大陸是台灣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外需因素來源,對大陸出超迅速擴張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良多。

  3.全球經濟整合衝擊台灣經濟

  由於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眾多、利益牽涉範圍較大,與會會員對農業問題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等問題,無法達成共識,使多邊杜哈回合談判愈來愈困難,促使WTO會員簽署“區域貿易協議”(RegionalTradeAgreement,RTA)風起雲湧。自GATT時代至2010年3月12日止,共有272個RTA生效實施。自2000年至2009年間,每年約有11~26個。亞洲雖然因地緣、人文等差異,整合程度雖不及歐美,但近年來亞洲卻是全球最熱衷洽簽RTA之區域之一,至2009年共有58個RTA生效實施。

  在區域經濟整合風起雲湧的狀況下,由於台灣未能參與,影響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現象包括:

  (1)台灣出口佔世界比重逐年降低,由1999年的2.2%,降至2004年的2.0%,再降至2008年的1.6%。

  (2)韓國與東協、新加坡、智利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後,對台灣出口產生排擠效應,例如,韓國與東協FTA生效前,2004-2006年台灣對東協出口平均成長率為20.1%、韓國為16.6%;生效後,台灣為11.8%,韓國為24.0%,大幅超前台灣。

  (3)日本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簽訂FTA後對台灣的出口產生排擠效應,例如,日本與馬來西亞FTA生效前,台灣2004-2006年對馬來西亞出口平均成長率為16.6%、日本為7.8%;生效後,台灣為5.7%,日本為22.5%。

  (4)自2010年1月1日東協與大陸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大陸與東協6個創始成員間,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施零關稅,整體而言,平均關稅從目前的9.8%降到0.1%;而東協6個創始成員對大陸的平均關稅從目前的12.8%降到0.6%。相較而言,台灣出口至大陸的產品平均要徵9%左右的關稅,出口至東協的產品平均要徵12%左右的關稅,如果再加上大陸與東協雙方大幅撤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而台灣出口產品無緣享受這些優惠,台灣產品的競爭力無疑會大受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