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成移民潮主力軍

http://www.CRNTT.com   2010-06-05 08:54:52  


 
  馬舒學的是國際貿易,加國駐香港的移民官專門為他設了一場長達一小時的英語面試,申請順利通過。他的履歷是中國典型的中產精英:畢業於某名校,三十出頭即擔任廣州某文化公司高管,有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後獨立創業經商。

  “分數有可能達標的人才基本素質為碩士以上學歷、精通英語,3-5年以上工作經驗,”馬舒說,“就是中國的中堅分子。”

  馬舒只是龐大的“中堅分子”群體中的一個。據統計,2009年度,中國移民加拿大共2.5萬人;移民美國約6.5萬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亞約1.6萬人。

  在加、美、澳三大主流目的地之外,香港、新加坡和異軍突起的中北美小國也同時在吸納大量中國大陸移民。

  200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的同時,中國流失的精英數量也居世界之首。

  自1978年以來,有106萬中國學生留學海外,僅27.5萬人回國。流出海外的78.5萬青年才俊,相當於30所北大、30所清華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他們在尋求什麼?

  優質的教育,健康的環境,安全的食品,規範的法律,甚至身份的象徵,都對移民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1992年葛優、徐帆主演的《大撒把》熱播時,馬舒已經大學畢業工作了三年。這部移民題材電影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移民熱潮,彼時,移到哪是次要的,移出去才是關鍵。

  馬舒並沒陷入那撥移民狂躁症之中。由於工作的關系,馬舒常在國外出差,熟知1978年以來大批偷渡出境的同胞,在海外維生本領仍是賣苦力,這批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至今仍占所有華人華僑的絕大多數。1990年代初期衝出去的同齡人,也遠未過上光鮮的生活。一名定居歐洲的朋友,工科博士,彼時做著一家雜貨鋪的老板兼店員,每天最複雜的腦力勞動是計算一雙人字拖加兩罐卡布其諾等於多少英鎊。

  拘謹、沉默、沒有宗教信仰、畏懼諫言、不參與公共事務,這些骨子裡揮之不去的集體氣質加深了黃、白兩個世界的隔膜。

  馬舒的理想是逐漸做到公司高管,而不是出國做超市店員。幹了幾年,馬舒獨立出來單幹,順風順水的生意突然敗於一場糊裡糊塗的官司。2001年,馬舒辦理了赴加技術移民。

  尋求安全感、為孩子謀求優質教育,是所有受訪者移民的前兩條理由。其中一名受訪者是身家數億的溫州商人,與本報記者第一次見面的場合,竟然是在他中學同學的家中。盡管在中東經商多年,他身上仍未散去溫商特有的熟人社會處事風格。

  2009年,他開始將中東的生意轉移至美國,通過投資一座中美貿易城,投資移民。他坦言越來越不喜歡每周有四天時間得在外應酬、打點各路官員、朋友,向往“公私分明的生活方式,把更多時間留給老婆和孩子”。(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潘曉淩 特約撰稿 閻靖靖 實習生 胡嘉欣 餘夢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