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富士康事件將加速廣東的經濟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0-06-25 10:16:17  


 
  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去年底,中國的外資企業達到67萬多家,實際利用外資達到 9500多億美元,這個龐大的數字使中國戴上了“世界工廠”的桂冠。外商為什麼到中國投資?研究和統計表明,74%左右屬於勞動力尋找型,26%左右屬於市場和資源尋找型。也就是說,四分之三的外商到中國投資,看中的完全是當地的廉價勞動力。

  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因為勞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原因,一般勞動密集型經濟發展了20年後就要進行產業升級。廣東如果是一個國家,沒有內陸省份提供廉價勞動力,10年之前可能就被逼迫要產業升級了。但是,因為從四川、湖南去的農民工源源不斷,使廣東的升級壓力不是那麼大,產業升級的速度也就緩慢下來。

  在收入和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工資低廉這種廣東原來所依賴的比較優勢正在越來越弱化和衰減,當工資低廉的新競爭者進場時,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對於廣東而言其實並不是一個願意不願意的選擇,而是一個不得不和遲早的問題。實際上,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早已經歷了這個選擇:或者是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未開發地區轉移;或者是產業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提升,引進高附加值的投資和產業。

  由此可見,富士康事件其實是廣東高速發展周期的結束和發展遇到了瓶頸所表現和激化出來的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是廣東過去依靠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的反映和警示。加薪也罷,組織工會也罷,都是權宜之計,都是治標不治本,充其量不過是掐掉了導火綫,但炸藥包還是在那里。

  富士康事件是一個信號,是一記警鐘。它提醒廣東的幹部和群衆必須正視現實,不回避矛盾,現在就開始加速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突破瓶頸,求新求變,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24日 作者:楊建偉,本地的投資和管理顧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