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吉爾吉斯斯坦為何持續動蕩?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09:51:50  


6月27日,吉爾吉斯斯坦臨時政府總理奧通巴耶娃在首都比什凱克議會大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講話。奧通巴耶娃27日表示,吉爾吉斯斯坦合法政府將於7月10日之後組建。她說,目前在臨時政府裡擔任要職的各黨派領袖將於7月10日辭職,全力准備參加議會選舉。由此產生的職位空缺將由新的人選填補。在此之後,臨時政府將成為合法政府。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訊/2010年6月11日,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奧什爆發民族暴力衝突事件,事態逐漸走向失控,截至6月18日已造成約2000人死亡,5000至6000人受傷。大規模騷亂引發美、俄、英、法等大國的持續關注。俄方稱19日已經收到吉爾吉斯斯坦臨時政府第二次要求派兵的請求,但眼下尚未作出最後決定。有分析稱,儘管眼下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局勢趨於平穩,但在27日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的前後,仍有再度惡化可能。新華網今天登載文章”吉爾吉斯斯坦為何持續動蕩“,詳細內容如下:

  相比中亞其他四國國內局勢穩定、經濟平穩發展,吉國為何陷入長期動蕩?相比以往俄美積極介入吉國事務,此次俄美將扮演何種角色?為此,本報編輯部特連線本報常駐吉爾吉斯斯坦記者孫長棟和復旦大學年輕國際問題學者沈逸,就有關問題進行解讀。

  “顔色革命”惹的禍?

  孫長棟:用“顔色革命”解讀兩次政權更迭不完全合適,主因是吉國缺乏“現代民主”的傳統。

  吉爾吉斯斯坦時隔5年(2005年“3.24事件”和2010年“4.7事件”)先後兩次發生政權非正常更迭,並導致政權更迭後國內局勢長期動蕩,其根源在於吉國仍處於“民主”體制形成過程中的陣痛期;或者說,目前吉國的“民主化”進程與該國社會政治經濟現實不符。

  在記者看來,用“顔色革命”來解讀吉國的兩次政權非正常更迭並不完全合適。將吉國兩次政權更迭稱之為“顔色革命”,言外之意這是由美國或俄羅斯等外部勢力主導的。但據記者實地觀察,美國和俄羅斯等外部勢力雖然在吉國的政權更迭中或多或少地發揮了作用,但主因仍是吉國缺乏“現代民主”傳統所致。

  相對於中亞其他幾個鄰國,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體制氛圍看似是比較“民主”,甚至被稱之為中亞地區的“民主之島”。從歷史上看,吉爾吉斯族從未形成過中央集權的強大帝國。生活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吉爾吉斯族,各部落之間在地域上相對隔絕。只有在遇到抵禦外敵等重大問題時各部落會聚到一起,共商大計;而平時各部落則基本各自為政。歷史和地域的特色令游牧的吉爾吉斯族形成了崇尚自由的民族性格。

  但是吉爾吉斯族的自由傳統是基於游牧文明基礎上較為原始的自由,不可能順理成章、一帆風順地過渡到現代的民主體制上來。

  獨立後的吉國在確立何種政體的問題上仍一直處於探索之中。在獨立初期,三權分立導致吉國政令不通,原本看似合理的權力平衡和相互制約演變成為無政府狀態和不負責任。而在之後的總統制政體下,總統大權獨攬,失去了約束的權力導致家族統治和貪污腐敗;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參政的反對派,則不擇手段地借助國內外各種力量通過暴力奪取政權;普通民眾或期盼“強人政治”,又無法忍受強權下的貪污腐敗;或者期望民主,又無法忍耐權力爭鬥引發的社會動蕩和經濟停滯。

  在未找到一個合適的政體、能孚眾望的民族領袖式的人物也尚未產生之前,政權的非正常更迭令吉國徒有其形的民主政體更加支離破碎。政變式的政權更迭一方面既損害了合法獲取權力的遊戲規則,又同時導致政權突然出現真空。在政權非正常更迭後的這種近乎於無政府的狀態下,各派政治勢力不顧一切地去攫取權力、犯罪集團和暴亂分子趁火打劫,這便演變成一場混亂的、曠日持久的權力和財富爭奪盛宴。政權非正常更迭後,吉國政治和社會局勢長期陷入混亂狀態成為符合邏輯的一個必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