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應以道理取代暴力去說服多數

http://www.CRNTT.com   2010-07-12 11:11:39  


民進黨如果認爲少數就必須“暴力”,議事的衝突將無法杜絕。
  中評社台北7月12日訊/法學教授陳長文律師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民進黨應以道理取代暴力去說服多數”。作者指出:。“民進黨動輒將‘國會’多數視為‘多數暴力’,以作為其啟動暴力反制的合理化藉口,是不合民主邏輯的。”“民進黨若真要落實‘民主進步’的理念或想成為多數黨,就要學著用道理去說服多數,而不是用暴力去征服多數。”文章內容如下:

  為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審議,“國會”發生了流血暴力。韓國、日本,也曾發生“國會”打架事件,但像台灣頻率如此之高,的確少見。台灣民主走了數十年,我們的“國會”卻還是在叢林法則下打轉,和“民主國家”的招牌實在太不相襯。

  民主制度雖不完美,卻是人類文明發展以來,相對最優的制度。最重要原因在於,民主制度可以讓人類社會,避開必須以“暴力”解決歧異、促成改變的宿命。回顧人類歷史,當群體面臨重大矛盾時,這時人類就可能以“革命”、“戰爭”等暴力形式去更換政權,去壓制不同的聲音,或解決階級間、或族群間的矛盾。

  這種暴力型式未必純粹是負面的,否則我們不會奉十次革命,建立民國的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但暴力型式在一百年前的時代背景下,或許是無奈選擇,革命雖促成了大改變,但也以無數生命的犧牲作為代價。而其真正的成果說來弔詭,正是在近百年後,塑建了不必再用生命為代價,即可輪替政權、決定國政的體制,那就是,民主政治。

  由此可知,民主的起源,就是人類對暴力形式棄絕的深刻反省。希望在國家走向的決定上,可用“數人頭”的方式取代“比拳頭”。不讓暴力來決定國家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構“競爭性的選舉制度”,讓人民可以自由的投票、參選,使“國會”有如縮小版的民意地圖,政治人物透過選舉,獲得選民的概括性授權,在“國會”殿堂裡代表人民議事協商、審議法案、通過預算。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台灣的“國會”。民進黨最常用來作為暴力合理化的理由,就是認為他們面對“鴨霸”、“多數暴力”的國民黨,民進黨因為“立委”人數上的劣勢,無法在“國會”裡阻擋他不喜歡的法案,所以自認為是被壓迫者。

  然而,民主選舉就是要建構一個“多數決定”的“國會”,倘若選出多數卻沒有決定政策的正當性,那還需要選舉嗎?難道要把“立法院”改建成羅馬競技場,由政黨派出“神鬼戰士”在場中廝殺,由勝出者決定要不要ECFA? 


【 第1頁 第2頁 】